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古代先哲圣贤对养生保健的思想是顺应人的生理结构及功能的,是经过几千年时间考验的,是长期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其中中医文化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为基础理论的“辨证论治”的指导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东方医学,对现代医学也有这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们就来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健康养生的内容来剖析健康与淫欲的关系。
1、先天之本
明代名医李中梓所著《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有云,经曰:
“治病必求于本。本之为言根也、源也。世未有无源之流,无根之木,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自然之经也。故善为医者,必责根本。
而本有先天后天之辩。先天之本在肾,肾应北方之水,水为天一之源;后天之本在脾,脾为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
肾何以为先天之本?盖婴儿未成,先结胞胎,其象中空,一茎透起,形如莲蕊,一茎即脐带,连蕊即两肾也,而命寓焉。水生木而后肝成,木生火而后心成,火生土而后脾成,土生金而后肺成。五脏既成,六腑随之,四肢乃具,百骸乃全。仙经曰:借问如何是玄牝,婴儿初生先两肾。未有此身,先有两肾。故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而人资之以为始者也。故曰,先天之本在肾。
上古圣人,见肾为先天之本,故著之脉曰:人之有尺,犹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见脾胃为后天之本,故著之脉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现代中医学认为:肾的生理功能包括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主殖;肾主水;肾主纳气。由于“先天之精”贮藏于肾中,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有肾为“先天之本”的说法。肾与膀胱相表里,且与脑、髓、骨、女子胞、三焦等脏腑组织密切相关,在体合骨,其华在发,气应于腰,开窍于耳及二阴,在液为唾,在志为恐。肾在五行中属水,为阴中之太阴,外与自然界之冬藏寒气、黑色、咸味相应,从而构成一个动态的、整体联系的肾系统。
藏精: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有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水谷之精气,由脾胃化生。先天之精是产生生命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后天之精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及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来源及作用特点虽然有异,但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肾的精气,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能力;当人体发育到成熟阶段,肾的精气充盈,产生一种称为“天癸”的物质,就有了生育的能力。
肾主水:肾有调节体内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水入胃,由脾上升于肺,经过肺的宣发、肃降,调通水道,而汇集膀胱,通过肾阳的气化而清浊,清者上输于肺又输布全身;浊者排出体外为尿。如肾阳不足,气化失常,则水液不能气化,而出现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若水液停留,可出现尿少、尿闭和水肿。
肾主纳气:呼吸虽为肺所主,但吸入之气,必须有肾气摄纳作用的帮助,才能下归于肾,所以: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肾气衰弱,就出现呼多吸少,喘促气短等。
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肾主藏精,精能生髓,髓藏于骨中,骨赖髓以充养,而髓通于脑。脑为髓之海。若肾精虚少,骨髓化源不足,则骨骼失养,出现腰膝酸软,发育迟缓,髓海空虚可出现头晕、耳鸣、健忘等。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牙齿也有赖于肾精的充养,肾精不足,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肾精充足则耳聪,听觉灵敏,老年人肾气虚弱,故多耳聋失聪。发为血之余,根源在于肾的精气,青壮年肾精充沛,故毛发光泽,老年人肾之精气虚弱,故毛发变白容易脱落,《素问?五脏生成篇》肾“其容发也”。
中医学说认为“肾乃先天之本”。其义是说:肾阴、肾阳是全身阴阳的根本;五脏六腑的阴阳都离不开肾阴、肾阳的给养;肾阴也叫“元阴”、“真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濡润、滋养的作用;肾阳也叫“元阳”、“真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有着温煦、推动的作用。其关系表现为:一来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素问?阴阳应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意思是说:在外的肾阳是内在物质(肾阴)运动的表现;在内的肾阴是产生生理活动(肾阳)的物质基础。二来维系着此消彼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这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而保持的动态平衡一旦打破,则可导致各脏腑阴阳的偏盛偏衰;反之,各脏腑阴阳失调的病证,日久必累及根本而致肾的阴阳失调,所以说“久病及肾”。因此,一般对于各种慢性虚损性病证的治疗,常予以补肾的方法。
如肾阴不足,则阴虚则热,会出现低热、潮热、五心烦热、心烦、口干咽燥、舌红、脉细数等内热的一般症状,同时还会出现腰酸、腿软、阳强易举和遗精等肾的定位症状,治当滋阴清热,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如果肾阳不足,则阳虚则寒,而会出现面白、畏寒肢冷、舌淡、脉迟无力、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等里寒之象,同时还会出现腰酸冷、腿软、阴部清冷、生殖功能减退、女子宫寒不孕等肾的定位症状,治当扶阳以抑阴,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灵枢?根结》说:“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但这一说法,没有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把命门作为内脏提出的,首见于《难经》。《难经?三十六难》说:“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自《难经》之后,汉、晋、隋、唐医家较少论及命门;宋、金、元医家虽有论及命门者,但深入不够;直到明、清医家,才对命门有了较为深入的论述。
一、右肾为命门说
二、两肾俱称命门说
三、两肾之间为命门说
四、命门为肾间动气说
历代医家对命门的认识不统一,但认为命门中既有真水,又有真火的较为多数。且以下两点也基本没有分歧:一是命门的主要功能是人体生命之根本;二是命门与肾密切相关,是难以分割的。从现代的中医理论,返观古代医家对命门的认识,可以认为:肾阳即为命门之火,肾阴即为命门之水,肾阴和肾阳,即是真阴和真阳,元阴和元阳,古代医家之所以要特别提出“命门”,无非是为了强调肾中精气是人体生命之源,肾中阴阳的重要性而矣。
综上所述,人受父母之精藏于肾而有此身,得后天水谷之养运于脾而有此命,故曰肾为先天之本。
2、肾精与淫欲的关系
中医认为,人的肾脏是人精华的储藏室,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通过淫欲之念和性行为,那么先天之精就转化为后天生殖之精,这从中医的角度看,精液并不仅仅是水(即使它事实上是包含了很多的水分),《黄帝内经》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如果青少年没有完全长成,就犯上手淫等不良习气,就会造成骨髓和脑髓空虚,精虚则气虚,气虚则血虚,造成五体不满,气色不华,身体虚弱多病,发育不良等一系列的后遗症。中医有“一滴精十滴血”的说法,却又被时下的懵懂无知者斥为无稽之谈,其实一精十血之说,毫不过分,完全准确。
在中医上,凡患有气血亏虚的痈疮等症的,是禁止性生活的,同房会使病情严重恶化,甚至有“远行百里而同房者死”这样的说法,可见性生活对消耗生命元气的害处是严重的,绝不是耸人听闻。或者是患痈疮将愈,却因为房事而使疮口再度破裂,病情彻底恶化。可见性行为之消耗人的元气和能量。精液的丧失导致的另一个可怕后果是:这样的人容易受到色欲的扰动。
中医有句话“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精气充沛的人,内心是充满阳光的,他们有远大的志向,不是很容易受到色欲的扰动。而纵欲耗精的人往往有很强的色欲,这不是身体强壮的标志,相反,是虚弱。这就是“肾水不克心火”。
加之他们决心低下,所以自制力低下,导致恶性循环。有不少人可能还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在射精后出汗,这决不是什么好现象,中医所谓“汗出亡阳”,表示你这个人将导致阳虚了,阳痿和早泄将降临到你了。精虽然是至阴之物,但阴阳互根,人的阳气和外卫之气也是有赖于至阴之物中的精微转变而来,所以阴虚比及阳,就是这个道理。不单男人如此,女人也如此,有的女人在性事中会出现“遗尿”现象,其实那不是尿,而是“精”,也是有内分泌排泄的,其实这也是阴精,同样引起阳虚(阴虚及阳),有的也会出汗,如果经常这样,身体会跨得很快,很多疾病和无明的性是有很大关系的。倒不是谈性色变,而是希望从源头和本质上认识性对身体的影响是怎么一回事。
或许有的人会怀疑,因为他们可以举出很多例子,不结婚的人和没有性生活的人同样的身体不好,其实人的内分泌系统固然重要,但人的心理因素却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不结婚的人,并不表示他没有淫念,因为正是这个淫念是造成产生精子的根源,淫念等于是人的大脑向身体发出制造精子的指令,人的精子并不是一下子就制造成的,现在可以排出的精子是以前制造在那里的,现在的淫念,一方面起到把已有的精子通过性交等方式排除体外,另一方面,又开始了在身体内部制造精子的工作。
所以当你有了淫念,你身体内部的精子工厂就开始运作了,所以你即使没有性生活,也同样有梦遗等事实。但多排则多造,身体总是听从大脑的指挥的,所以身体再虚弱,只要你有性的需要,身体总是设法制造,首先是通过血液和内分泌里的现成物质来制造,当血液里的物质不够时,会从骨髓和脑髓中分解释放,当骨髓比较贫乏和亏虚时,骨头中的很多有用成分也会溶解和释放到血液中去,生命要用生命的物质来制造。这就是新陈代谢。
当然,人的身体是有再生能力的,而且,这种再生能力在青少年时期也比较强,所以,在青少年时期,即使有频繁的性生活,对身体虽然有影响,但也不是很大,似乎一般也看不出来,因此有的新婚夫妇行房很频繁,一天一次,有的甚至一天数次,只要稍事休息或者补养得宜,似乎很快就可以恢复而重振雄风,但他们肯定忘记了一点,就是你的身体必然在起着变化,皮肤的纹理会变得粗糙,人也变得比以前胖,甚至胖很多,这绝不是“心宽体胖”,也绝不是“财发身发”,其实是因为失去很多精华以后,人的身体在变得粗陋,质量变得低下所造成的,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将离你越来越近!
所以,胖和“发福”并不是身体好的象征,恰相反,是身体虚,是阳气虚,所以使得人体组织在得不到阳气的充分运化,肌体不能保持原先的高致密和高度有序化的结构,因此变得臃肿。内部微观结构因为能量的缺乏而使得结构松散(不能结合为原先的高能健),遂导致人体宏观上的臃肿和肥胖。
3、人的性欲与寿命
中医认为,贪色纵欲是人最容易犯的、最难改正的耗命的行为。印光大师曾教导:“吾常谓世间人民,十分之中,由色欲直接而死者,有其四分。间接而死者亦有四分。以由色欲亏损,受别种感触而死。此诸死者,无不推之于命。岂知贪色者之死,皆非其命。本乎命者,乃居心清贞,不贪欲事之人。彼贪色者,皆自戕其生,何可谓之为命乎?至若依命而生,命尽而死者,不过一二分耳。由是知天下多半皆枉死之人。”由这段开示我们清楚的了解到:贪色纵欲不能尽天命,是慢性自杀。
许多人认为食色性也,性是人类的本性,是美好的,殊不知,性对许多动物都意味着死亡,衰竭,许多种昆虫,雄性在交配后往往死亡(第一章中已有相关的例子)。
肾为生命之本,禀受先天父母的元气即藏于肾。肾气足则五脏六腑功能协调,容面光泽红润,精力充沛,抵抗力强,不易生病,肾气虚则反之。为了便于理解,举个例子说明。古人认为天人合一,现代医学也证明了人的生理结构、活动规律和大自然极其相似。例如,由于人们滥砍滥伐,造成森林覆盖面越来越小,森林失去了调节的能力。因此这些年不是旱就是涝,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部分地区发生泥石流,长江、黄河的河道两边出现塌方,尤其是近几年,一些城市出现沙尘暴,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危害。
因此,只有植树造林,固沙防风,才能避免这些危害。与此相似,人由于贪色纵欲,造成精气外泄,肾气不足,导致精神不振,腰酸腿软,体虚乏力,头昏耳鸣,口渴盗汗,睡眠质量不高,抵抗力减弱,从而百病滋生,寿命减短。
因此,中医主张人应该节欲,固本培元,使自己精力旺盛,抵抗力增强,从而百病不侵,寿命绵长。做任何事情都要符合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就要受到惩罚。
现代人经常说“十人九虚”,因此市场上出现各种各样的补肾的药,这些补肾的药治表不治本。因为肾虚的根本原因是纵欲,因此补肾的最好办法就是节欲,药物只是起到辅助作用。现在市场上有很多声称“能治疗各种性功能障碍”的药品和保健品,这些东西价格昂贵,可是买的人却很多。人们不知道这些东西实际上就是性药、春药,是让人速死的药。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性功能障碍,是由于人贪色纵欲、邪淫造成的生理上、心理上的疾病,已不仅仅是肾虚的问题了。
在这种情况下,不去了解造成性功能障碍的根本原因,节欲养肾,慢慢恢复,却想借助药物继续去纵欲,这无疑是涸泽而渔。得到的须臾快感是以透支体力、精气为代价的。精气于人,如油养灯。最后身体被掏空了,油尽灯灭,不死也得残。中医对肾虚总的治疗原则是“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余。”借助药物纵欲与此原则正好相反。“雄风”未振,精气全无,离死不远。由此可知,贪色纵欲能让人速死,不能尽天命。
4、元精与浊精
道家认为“精”有两种:一种是“元精”即先天之精,秉受于先天,与生俱来,为生命起源的物质,散布于身中各处,不限定于人体下部那一小块;另一种是“浊精”,也为“淫精”,主要由精子和精液组成,但限存于生殖器内。
元精与浊精的关系是:心念一动,即色念色心一起,元精化为浊精了。元气(真气)是由元精化生,真气(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也可概称为生命活动的能量。“炼精化气”,所炼之精是先天之精,是元精;而非后天的浊精(淫精)。
浊精(淫精)是不能化气的。当然,如果泄露则必然是对身体的亏损!元精成浊精是“赔本”的,泄露浊精则是耗损!(本质上讲,所泄漏之浊精即是先天之元精也不为过。)
淫念生浊精,浊精也会产生淫念,生成的浊精量越多淫念就越旺盛,就越难把持自己;浊精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要外泄,会以常见的“梦遗”等不同形式泄漏。“精满自溢”溢出的就是浊精(淫精),是元精“转成”的浊精,而非元精本身。
“精满不思淫”,这里的精是先天之精,乃元精。元精充足,就能源源不断的化生元气,实则是“精足,气满,神旺”。《习禅录影》中说到“真正净化炁而补脑,到达间脑气通,也可浑然住定,这个时候不怕妄念”,由此我们更能看出元精之重要。
元精满了不思淫,源源不断地化生元气;浊精(淫精)满了势必要外泄,如同杯子的水已满,再倒就会溢出。(元精并非像浊精那样由精子和精液有形物质组成。)
“精尽人亡”指的也是元精,元精耗尽人也就一命呜呼了。有精才有生命,无精则无生命;精足则生命力强,精亏则生命力弱。
先天之精就那么多,泄掉了就无法再复原,就如同泼在地上的水无法回收一样。先天之精的缺失可以通过后天之气作为“补充”,后天之气是由口鼻摄入的氧气和养料(古称阳精阴精),极容易耗失。后天再好的东西也比不上先天的,不要以为有了后天之气作为补充就可以为所欲为,后天之气能够补充的前提也需要有一定量的“元精”作为基础。说是“精尽人亡”,其实根本用不了完全耗尽人就命终了。
5、古人对“欲”的告诫
三元延寿参赞书:天元之寿(指活得百岁)精气不耗者得之。……乐色不节则耗精,轻用不止则精散。圣人爱精重施,髓满骨坚……
庄周云:人之可畏者,棉席之间。在知戒者,盖身与造化同源。左为肾属水。右为命门属火。肾中精气散于三焦,荣华百脉,淫念一起,精气流溢,并从命门输泻而去,可畏也,精气有限,人欲无涯。今之人不修人道,贪爱色欲,其命消减。
欲不可早;男破阳太早。则伤其精气,女破阴太早,则伤其血脉,精未通而行女色,或手淫以通其精,则五体有不满之处,他日有难状之疾。未熟之女,已近男色,阴气早泄,未完而伤。未熟男女,积想淫事,多致苛损,男则神色先散,女则月水先闭。
彭祖曰:上士异床,中士异被,服众补药。不如独卧。美色妖丽,女色盈房,以至虚损之祸。知此可以长生。妄施废弃则血脉髓脑日损,疲劳而命坠。
老君曰:情欲出于五内,魂定魄静,生也,情欲出于胸臆,精散神或,死也。
彭祖曰∶美色妖严,娇外家盈房,以致虚损之祸,乌可以长生?
阴符经:淫声美色,破骨之斧锯也。世之人若不能秉灵烛以照幽情,持慧剑以割爱欲,则流浪生死之海,害生于恩也。
金元曰:乐色不节则精耗。轻用不止则散精。一度不泄,一度保精增油。若不制而纵情色。则是膏尽油灭。其身垮。
庄子:其嗜色深者,其天机浅。止声色以养肾精保强健。
元气之论:嗜欲之性,固无穷也,以有限之性命。追逐无涯之色欲,自毙之,道以精为宝,施人则生人,留己则生己。弃损不觉多,衰老而命坠。
吕洞宾的《警世》诗:“二八佳人体似酥,腰中仗剑斩凡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中教君骨髓枯。”
玄枢曰:元气者,肾间动气也。右肾为命门,精神之所舍,爱惜保重。荣卫周流,神气不竭,可与天地同寿。
仙书云∶阴阳之道,精液为宝。谨而守之,后天而老。
仙经云:无劳尔形,无摇尔精,归心静默,可以长生。
理颂云:遂以精为宝,宝持宜秘密,施入则生人,留己则生己。结缨尚未可,何况空废弃,损不觉多,衰老而命坠。
古书云:声色动荡于中情,溺于无涯之欲,百灵疲惫而消散。不知自惜。虚损生也,譬如枯竭之木,遇风则折,醉其情欲,则命如朝露。……欲多则损精。人可宝者命,可惜者身,可重者精。肝精不固,目眩无光,肾精不固,神气减少,男子行阳。常先病耳目。若耗散肾精,死亡随至。……欲不可强,无趣而强力行房,肾气乃伤,高骨乃坏,骨髓内枯。腰痛不能弯曲。(多数患的是脊椎病,颈椎病,腰椎盘突出等痛苦顽疾)……强服春药而助阳。肾水枯竭,心火如焚。强勉行放者,成精极,小腹里急,面黑耳聋。
孙思邈注:肾水愈不足,相火(性欲)愈妄动,故患虚损者,愈喜近女色。此女欲拒而不能,非腰痛如割,(一样多数患的是脊椎病,颈椎病,腰椎盘突出等痛苦顽疾)则粘汗如流,(肾气大亏虚固不住表,所以粘汗如流)此症华佗且无方,仙且无术,人其鉴之。
明代《摄生众妙方》卷十一谓:“夫精者,血也,水也,阴也。盖以有形言之也。有形而能射者,则又为气为火为阳所使然也……是精兼气血”。
清代《女丹合编》:“男精阳中有阴,女血阴中有阳。男精之气充足,女血之气些微”。
《杂病源流犀烛》说:“肾精耗则诸脏之精亦耗,肾精竭则诸脏之精亦竭。”
《千金要方》卷二十七:“人年四十以下,多有放恣,四十以上即顿觉气力一时衰退。衰退即至,众病蜂起。久而不治,遂至不救。”
…………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古人、先哲、中医都非常重视纵欲对身体的危害,纵欲之害,是致精亏,兼以气伤;由于精气生神,故纵欲致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气神俱伤。纵欲之始,肾精亏虚;又肝肾同源,故使肝肾精亏、元气不足。表现出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力减弱、阳痿早泄、脱发体弱;或五心烦热、咽干盗汗;或形寒肢冷。
肝肾精亏,则水不济火,心肾下交,而心神不安其宅;又脑为髓海,精亏则脑髓空虚,故神思不敏,反应迟钝,影响工作和学习。心火不足,不能生土,使脾胃气衰,纳食无味,食减,一日比一日消瘦。肾精不能润肺,土不生金,则肺气不足,呼吸气短,易发感冒咳嗽气喘。故纵欲日久者,五脏俱亏,各脏腑功能衰退,身体早衰,更易遭病邪侵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