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本文简要分析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实际上儒道是不分家的行,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但实际上只是为了实统治者的需要。千百年来的历史也证明,一个社会要想稳定,只能有一个政治纲领与一种指导思想,头则人们无所适从,终将导致社会的混乱,而在学术范畴内的百家争鸣靠政治是无法干预的。如果说儒家文化偏重于改造人类社会与人类外在行为的话,那么道家文化则更倾向与研究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研究人体自身与人的精神世界。
儒、道两家思想,一个刚健有为,一个柔顺因循;一个入世进取,一个潜隐退守,这是他们达到相通和互补的真正前提。所以,许多中国古代文人才能入世为儒,出世为道,或者熔儒道于一炉,张弛相济,进退自如。儒家文化崇阳尚刚,道家文化崇阴尚柔,二者刚好构成一个“太极”——中国的上古文化。达观洒脱、轻灵飘逸、极具智慧的道家学说,堂堂正正、厚重滂沱经世治国的儒家学说共同构建了中华上古的文化大厦。儒道虽为一家,但其主张却不同,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也有着各自的深浅。下面就先从儒家开始:
第一,“学而优则仕”
民众通过读书获得才能,在施展才能的同时获得地位,这样,官在民众中的地位就高于常人,也就形成了“官本位”。“官本位”的思想使得民众阶层,包括普通的地主阶层与统治阶层越发分化。它决定了人在很大程度上所有行为的出发点都是处于私利,这一点与《国富论》中的观点是一致的,不过儒家,或者说最终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却冠冕堂皇的冠之以“贵长而尊官”、“以吏为师”。谁一旦当了官或做了什么长,便在社会上受到尊敬,而不问其政绩如何。这使得官场一面代表着管理一方水土,另一面代表着尔虞我诈;一面代表着光宗耀祖,另一面压榨着贫苦大众。
官本位的思想在当今的社会依然影响深远。官员明显凌驾于普通人之上,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并不一定是好事。表面上这样可以社会稳定,但实际上,社会基层与管理阶层没有很好的沟通,两者的利益关系容易脱钩,这样会阻碍社会向更自由的方向发展。时常听到民众动焉上访甚至有人还假上访来达到春运免费坐车回家的目的,它的本质是两阶层利益的不对应以及力量对比的悬殊差距的表现。官本位思想会导致社会普遍倾向于强化行政职权,这样又会导致法治建设的滞后,阻碍法治社会的建成。当然,行政强化并不一定总是负面影响,但在中国整体的经济水平即将跨过动荡区的未来几十年内,过分强化的行政力量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学得好不一定非要当官,当官也不一定就可以谋到私利,人民更多的依靠民主化、法制化来管理,这才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正确途径。
第二,“三纲五常”,儒家文化首先追求的是人类社会的稳定、有序、和谐与进步,为此,它构建了人类理想社会的蓝图。
接下来就让我来带领大家进入道家思想:
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道家文化是对自然与人类、社会与个人、主观与客观、肉体与精神等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与冷静的思考后所产生的更具超前意识的思想体系。而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深远的影响。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1、清静无为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2、贵柔、返朴归真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3、形神兼养庄子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道家的自然养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都有众多的崇拜者与继承者。特别体现在当今的上层中老年人群当中。
首先:
其次:庄子的"坐忘"境界.庄子曾说“坠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直译的意思是:不奔走操劳,去掉聪明才智,忘掉肉体,摒弃知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叫做坐忘.我理解这句话是要沉入于忘的境界.忘记外界一切事物,甚至忘记自身形体的存在,达到与“大道”相合为一的得道境界.这与当代所提昌的"知识就是力量"和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等等也具有消极的影响.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不管是哪个学派的思想它都有利有弊,我们要用发展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但是由于他们的思想根深蒂固,我们还来不及分辨,就已经照单全收,我们无需苛责传统留给我们的做人、处事的道理,它们是许多精华的集合,是一些理想,没有人会过多的追究它们的可行性。但是这些许多不可行的道理对我们潜意识的行为会造成影响。试想,如果我们每每回顾历史来预见未来时,看到的总是很多夸张了的语言,那么我们的所言所想会不会也受其影响,加一点夸张成分呢?既然古之圣人都可以说一些、做一些“理想化”的话和事,我又有什么不可以?于是,我们的社会总是可以很轻易的就挂起一阵浮夸之风,而且一阵之后又是一阵。或许我们需要对所有我们熟悉的名言加以辩证的分析,来修正传统文化中过多的理想化成分,用“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来激励自己不断学习,用“清静无为,反扑归真”的思想修身养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