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录孔子思想的《论语》经典著作中,孔子在谈论个人品德修养时,用得最多的名词就是具有美好品德的君子人格。君子应该具有的哪些最基本的品德、行为规范和人格修养?对此,孔子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规则和可以施行的修炼方法。这对当今青少年理想人格和品德行为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成长于春秋“礼崩乐坏”的战乱时期,割据的诸侯们为了争夺领土,不断发动战争,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孔子亲眼目睹了这残酷的现实,因而,他渴望社会安定,人民享有幸福的生活。为了实现这理想的社会图景,孔子毅然地肩负起弘扬西周礼乐文明制度的重任,不辞辛苦周游诸侯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私办学堂,对民众施行仁爱思想的教育和教化,以此来阻止邪恶的战乱,实现安邦治国,国富民强的理想。对此,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的人格修养方法。他把君子的修养分为了三个层次:士人、君子和圣人。在这三个层次中,士人,知书达理,读书好学是君子最基本的人格修养;君子比士人高了一层,是推动人类社会得到健康发展的精英人才,不仅有广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品质,而且富有创造力,能为社会作出较大贡献;圣人,能普度众生,满足众人需求的才能和崇高的道德品格,这样的境界,一般常人难以达到,在孔子眼里,就连尧舜也是“其犹病诸”,不算是完美的圣人,所以,圣人只是理想人格最高境界的追求,如何修炼,才能达到君子的品格修养,在记录孔子思想的《论语》中,孔子反复阐述了君子人格应该具有的基本品德和行为准则。
一、君子最基本的品德
君子,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家庭兴旺所必需要的人才,君子越多,社会就越安定、经济就越繁荣、社会文明程度就越高。因为君子与一般的人不同,他们不仅仅具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还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适度的言行举止。在孔子划分君子的三个层次中,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该具有以下这些最基本的品德:
●孝悌
孔子在《论语·学而》第2节中说道:“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孔子认为,对父母孝顺,对师长尊敬的人,是很少冒犯上级和长辈的;这些很少冒犯上级和长辈的人,绝对不会在社会上作坏事,原因是,这种坚守本分的君子专心于自己份内的事,只要一个人专心于自己份内的事情,就确立了人性的基础,即,人应该走的正道。只有确立人生正确的道路,才是人生的根本。因此,孝敬父母、遵从师长,是一个正人君子最接近仁爱的、最基本的品德。
孝敬父母的具体表现是:“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11节说,一个人,父亲在世时没有独立,就要观察他的志向是否确立,在他父亲去世后,是否在实践他的志向,并长期不改变父亲生前确定下的人生理想、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同时,做到“无违”。“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5节),孔子认为,父母在世时,要按照礼节来侍奉老人,并且,“父母唯其疾之忧”,要特别关心、治疗父母的疾病;父母去世后,要按照礼仪安葬他们,还要按时祭祀。做到了这样,就能
然而,在孝敬父母时,子女还必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在对待父母的过错时,儿女也只能婉言劝说,如果父母不愿意听从意见和劝谏时,子女还是应该恭恭敬敬地对待父母,不要违背他们的意愿。即使为父母操心操劳,也依然不能有任何怨言。
●学习
子女孝敬父母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认真学习各种科学文化、为人处事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知识,这就是对父母养育自己的回报,也是延续父母生命,光宗耀祖,实现孝敬的最好途径。孔子在与他的学生子夏、曾子的谈论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曰:“贤贤易色,能解气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为之学矣”《论语·学而》6-9节),即是说,年轻人在家时要孝敬父母,出门在外要尊崇兄长的意愿,做任何一件事都要谨慎,说话要讲究信用,对其他众人要有关心爱护之心,亲近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做到这些后,还要计划时间学习《诗》、《书》等有关礼乐的著作。子夏认为,尊敬有德才的贤能士人,不重女色;耐心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侍奉君主时,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在与朋友交往时,要讲究信誉,做到了这些方面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诗》、《书》等礼乐知识,我们也会认为他是学习过的。与此同时,孔子认为,君子必须庄重,没有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学习了许多知识,也不会掌握牢固。因此,做人要做到忠实和诚信。不与在道德上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善于改正。只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説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1节),孔子认为,做到不仅学习了知识,还要时常复习理解这些知识,这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有朋友来自远方是自己高兴的事,要做到: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水平,也不会恼怒。在学习这些人生常识时,孔子及其学生要求人们要注意以下学习方法:
1,细微而全面的学习。
孔子的学生继承孔子的学习观点,对学习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述。《论语·子张》4-7节中子夏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子夏认为,即使是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是,对于远大的事业,小的技艺显得很有局限,所以,作为君子,不能仅仅只拘泥从事于这些小的技艺;君子所要做的是:“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每天懂得过去不知道的道理和知识,每月注意复习所学习掌握过的知识,做到了这样,就算得上是好学了;再做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就在其中矣”。坚持做到广泛的博览群书,专心致志地刻苦钻研,多提出自己还没有搞清楚的问题,认真思考一些自己还没有办成的事情,做到了这些,仁德就已经贯穿在其中了;“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至其道”,子夏认为,各行各业的工匠是在自己的店铺里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则是通过学习更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坚守正道,主持正义。
孔子的学生子游对子夏认为君子该不该学习做那些细小的事,进行了辩论,子游认为:“子夏之门人小子,当一个洒扫应对进退则可以,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何之?”子夏闻之,曰:“噫!言过矣。君子之道,熟先传焉?熟后传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子游认为,子夏的那些学生只学习做些洒水扫地和迎来送往的细小事情,对重要的文化知识没有学习到,这是不行的。子夏却认为,子游的话是错误的,君子学习,也该学习为人处世之道,对于哪些知识该先传授,哪些知识该后传授,这就像草木一样,是有大小区别、先后顺序的。君子学习这些正道礼仪知识也是不可忽视的。作为君子应该像圣人那样,尽量做到有始有终,按照次序,从小事学起,逐渐由浅入深地递进。做到“仕而又则学,学而优则仕”,即使做了大官,也要坚持挤出时间不断地学习,而对于学习好的了学者也要积极争取做官造福一方。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11、12节中提出:在加强学习时,作为谦谦君子还要做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要善于从已经学习掌握的知识中,领悟出新的见解,获得新的知识,这就能使自己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然後才能自如地运用和创新。有了运用和创新的能力,就可以当其他人的老师了。同时,还要做到:“君子不器”,作为一个君子不能像器皿那样只有一种用途,只学习单一的本领,而是要学习多种才艺,才能更多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思考,否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只认真读书,而不作深入细致的思考,就会使人变得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能静心专注地从书中获得广博的知识,那更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因而,孔子认为,只有君子广泛地博览群书,吸取中外古今的文化精髓,才能知道礼仪,才能用礼仪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这样,就不会违背君子追求的正道事业。
3,持之以恒地不断学习。
对于学习,需要持之以恒,一生不可以终止,像颜回那样“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终生做到努力奋进,好学不止。在清贫的学习生活中,君子要经得住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尤其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具有一种淡泊名利的君子风度。正如孔子在《论语·学而》14节中认为的那样:“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一个潜心于学业、道德品质高尚的君子,不会追求吃得好,住得安逸和舒服,而是做事敏捷迅速,说话谦虚谨慎,做事实事求是,随时恭敬地向道德品质好的人学习,并对照自己,找出自己的不足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做到了这些,算是养成了时时处处都加强学习的好习惯。同时,孔子在回答他的学生子贡什么是文时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为“文”也(《论语·公冶长》15节),孔子在回答子贡问孔文子的谥号为什麽称为“文”时,孔子的回答是:因为孔文子具有谦虚向文化知识不如自己好的人请教而“不耻下问”的学习品格和精神。
持之以恒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论语·雍也》20节),养成把学习作为一种爱好,把学习当作一种人生的乐趣,并使之成为自己终身的习惯,如果全体公民从小就开始培养这种学习习惯,那么,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文明风尚就能较好地形成,就能使整个社会文明、和谐。
二、君子应该具有的行为准则和人格修养
●仁爱
仁爱,是君子有益于他人、社会和国家的首要品行。《论语·里仁》5节中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正人君子如果离开了施行仁爱的品德,就不可能成就好的名声,所以,作为君子应该时时刻刻,哪怕是在一顿饭的功夫,也不能离开仁爱的品德,在最危急的时刻,也不忘记仁爱的言行,即使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要坚持施行仁爱的品德。在孔子看来,即使选择居所也要选择有仁爱的地方居住,因此,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1节),居住在有仁爱的地方会使人感到美好和幸福,如果不选择有仁爱的地方居住,就不能算是明智的选择。仁爱的言行表现是:“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论语·公冶长》5节),当有人评价冉雍这个人有仁德却口才很差时,孔子回答说,口才好有什么用处呢?快嘴利舌地与别人顶撞,常常使人难堪,让人讨厌,虽然我不知道冉雍是否有仁德,但是,只是口才好却没有仁爱的品德,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君子以仁爱的品德热心帮助他人,“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雍也篇》4节),具有仁爱品德的君子,总是在人们遇到困难时,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但是,不奴颜眉骨地帮助那些富贵高傲无礼的人。在《论语·雍也》中,孔子在与他的学生宰我和子贡谈到仁德时,宰我问道:“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枉也”。宰我问孔子,如果告诉有仁德的人说‘井里掉下去一个有仁德人’,他该不该跟着跳下去?孔子说,你为什么要那样做呢?可以让君子远远的走开不让他再回来,但是,却不可以诬蔑、陷害、戏弄他,君子可以被欺骗,但是不可以被愚弄。子贡问道:“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子贡问孔子,如果一个人能够广泛地给人民好处,又能帮助众人,这样的人应该算得上有仁德了吧?孔子说,这样的人何止是有仁德,简直就是圣人,就连尧舜都难以做到这样,作为一个具有仁德的正人君子,自己想要得到好的发展,就要帮助更多的人得到好的发展。做什么事情都要设身处地为他人作想,推己及人,这就是施行仁义道德的方法。“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2节)。如果一个国家的君王做到了对亲人和老百姓施行仁爱,那么,亲人和老百姓也会用仁德的行动来回报君王及国家。如果君王不遗弃原来的旧友和百姓,那么,旧友和百姓也就不刻薄,不刁钻,能通情达理地待人处事。
樊迟在向孔子询问怎样才算有人仁德时,孔子回答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22节)。一个人只有历经磨难,经历过艰难困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才称得上具有理解、关心他人的仁爱品德。
●诚信
诚信,是作为君子安身立命的重要品德。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8节)。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为人要以忠实、诚信为主。不与道德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有了错误能及时地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是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论语·
●正义
正义,是一个正人君子必须具备的品德。作为君子,不仅要懂得正义,而且要善于坚持正义,不为眼前的利益所诱惑,就能做有利于他人和国家的事。“君子之于天地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9、10节),君子应该胸怀天下大事,即使不一定要做到这些大事,也一定要具有坚守正义的品德;君子必须关注社会的道德教化,只有小人才只关心土地、住宅等具体的实惠;君子关心法律制度的实施,以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作为读书的正人君子,不会为苟且偷生而干出些有损于正义、仁爱的事情,而是在国家危难之时,即使要献出自己的生命,也要坚持实现仁义。
因而,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18、23)。君子做事,总是以坚守正义为根本,用礼法来维护正义,并使之得到顺利推行,用谦虚的言行来表达证实自己的正义德性,用诚实可信的态度来维护正义不被玷污。这样的人,就是真正的正人君子。作为执政阶层的正人君子,不会因为某人当面吹捧、讲几句好话就提拔此人,也不会因为这人的某些错误就不采纳他的意见。
在利益面前,做到“见得思义”(《论语·子张》1节),反复思量自己所得到的东西是不是符合正道义理。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19),一个人能够很好的活着,是因为他的正直无私,心胸坦荡,不正直的人活着,即使没有灾难,那也只是侥幸得以幸免罢了。
●谨慎、谦虚、恭敬和尽职四种美德
谨慎、谦虚、恭敬和恪尽职守是作为君子必不可少的四种美德。孔子在里仁篇24节中认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说话做事都谨慎小心,做事的行动要敏捷快速,言出必行,言行一致。当季文子谈到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冶长》20节)。孔子认为,谨慎也要讲适度,过尤不及都是错误的。像季文子所说的那样:如果每做一件事都要反复思考,掂量多次才付诸行动,也就显得有些过份犹豫不决,优柔寡断。每做一件事,只要认真考虑两次就可采取行动了。
子对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问道:“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无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11),孔子对颜回说道,有人重用我,我就积极认真地干好份内工作,没有人重用我,就安静地隐藏起来,像这样的人生态度,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了!一旁的子路问道:如果要统领三军去作战,您将愿意和谁一起去呢?孔子回答说:赤手空拳去与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要过江河,像这样做,死了都不知道后悔的人,我是绝对不会和他一起共事的。我喜欢和他共事的人,必须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并要努力争取成功的人。在这里,孔子强调了为人处事谨慎小心的重要性,每做一件事都要开动脑筋思考,不能猛撞猛打,鲁莽行事。相反,也不能犹豫不决,一旦思考成熟,就立即付诸行动。
在《论语·公冶长》16节中,孔子评论子产时谈到“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孔子很赞赏子产的四种道德品性:他的言行温和庄重、谦恭;在侍奉君主时,也很恭敬和尽职;给老百姓施予恩惠;使唤老百姓也是合情合理,不任意无理奴役。
要修炼这些道德品质,还需要与礼义、礼仪、礼节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子曰:“恭而无谦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2节),如果只注意到了态度的恭敬,但是,却不知道礼,就会有劳疲的弊病;只是谨慎而不知道什么是礼,就会显得畏惧怯懦;只是刚强勇敢而不知道礼,就会造成社会混乱;只是直率而不知道礼,就会显得尖酸刻薄。所以,君子在修炼自己的道德品格时,要用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适度。
做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论语·颜渊》5节)。只要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认真做事,尽心尽职,尽量避免过错,待人谨慎、谦虚、恭敬,那么,即使到天崖海角,都会有自己的朋友。君子何必忧愁没有朋友呢?
●智慧、质朴和勇敢
智慧,樊迟向孔子询问什么是智慧时,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22节)。作为君子,就是专心致志地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要胸怀爱国爱民的大志,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功底,又能结合客观社会实际情况,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用于为人民谋取利益。虽然敬重鬼神,但是,不迷信它,做到了这样,就算得上有智慧了。
质朴,是君子应该具有的另一种道德品质,“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18节)。如果质朴超过了文采,就显得有些粗野,但是,如果文采胜过了质朴,就会显得虚浮;只有措辞文采和质朴的比例协调一致,才能称得上是一个正人君子。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即使住在简陋地方,也不会觉得简陋,依然会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苦,回仍不改其乐”。孔子当年想搬到九夷那个地方去居住,有人却说那里很落后,不能作为理想的居住场所,然而,孔子还是温和乐观地说,作为君子怎麽会害怕那里落后?只要君子住在那里,他就一定能够为百姓出谋划策,帮助那里的人们发展当地的经济,为老百姓谋取福利,改变那里的贫穷面貌。像这样,君子住的地方,即使落后也能使他周围人的思想变得先进,生活变得富裕。勇敢,也是君子应该有的、不可缺少的种品德。在人们遇到困难,处于危急状态时,作为君子应该勇敢地站出来,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孔子认为:“君子道者三,仁者无忧,知者不惑,勇者不累”。拥有仁德的人,就没有什么忧愁和顾虑;拥有智慧的人,就不会感到迷惑不解;勇敢的人就没有什么值得恐惧和害怕。但是,“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23节)。君子崇尚勇敢必须与坚持道义结合起来,如果君子只有勇敢而不讲究道义,就会犯上作乱,扰乱正常的公共秩序。如果小人只有勇敢而不讲道义,就会成为强盗。所以,君子的勇敢必须与坚持正义结合起来。
●正确的财富观
作为君子,还应该有正确的财富观。君子的主要精力是集中在学习知识,为他人着想的这些事情上,因而,财富欲望淡薄,所以“君子喻于义”,走正道,做正当的事。而只有那些不是君子的小人,他们不好深入学习,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自己的私欲私利的满足上,因而孔子说:“小人喻于利”。
孔子认为,作为读书人的君子,“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如果过分留恋舒适安逸的物质和家庭优裕的生活,便不能成为真正的读书士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君子。虽然,君子也需要有足够的物质生活条件来维持生命的延续,身体的强壮,但是,只要君子“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成人”(《论语·宪问》)。只要我们在谋取物质利益的时候,采取正当的谋生手段,看到有丰厚的利益可以获得时候,要首先想到是否符合道义,在遇到国家和人民为难的时候,愿意挺身而出保家卫国,倾心竭力,普度众生,必要时,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即使长期处于贫困的窘境,也始终不渝地坚守自己的宏大志向,不怨天尤人,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仍然能伸出援助的手,尽心尽力地给予帮助。这样的人,就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正人君子。所以,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32节)。因为,君子总是在全力以赴地学习修炼、完善自己,胸怀大志,追求人生的真理,探寻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积极推动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因此,君子便没有精力过多关注饮食起居等具体物质利益。
总而言之,正人君子要以坦荡的胸襟对待人生,淡泊名利,加强学习,专心修炼自己的德行。
三、当代青年的品德培养
在历代,青少年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有什么样的品德修养,未来就会有什么样社会面貌。因而,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青少的教育和培养。十年塑木,百年塑人。要使我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得到健康持续的向前发展,我们不仅要加强青少年知识文化的传授,而且,必须加强君子人格的教育和培养,这是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实施,自然科学的不断进步,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丰富的生活物质基础。80、90和新世纪出生的青少年儿童,就是生长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思想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国际大时代背景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大力施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得到迅猛的发展,从一个落后、贫穷的大国跻身于世界四大强国之一。世界各国投来了一阵又一阵赞扬的目光。
经济的迅速发展,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从解决温饱到今天大多数人过上了小康的生活。市场经济模式的引入,以竞争为杠杆,以市场供求关系为纽带的经济市场,大大地激发了众人的物质欲望,成为人们追求物质丰富的原始动力。各阶层的人民都纷纷踊跃地投入到市场经济的建设中,推动了我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从而,也使我们80后出生的几代青少年儿童过上了富裕的物质生活。正是在这样的国际国内的新形势下,我们培养青少年的许多传统方法也受到了较大冲击,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社会上涌现出了拜金主义、西方自由化和信息时代的快餐文化等浮躁思想,这给中国传统文化带了新的挑战。
然而,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正是接受过传统文化思想教育的几代人成为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因饱经磨难而具有坚定的信仰、志强不息、爱国爱民的民族精神支柱,具有大胆开拓创新的意志和品格,才形成了改革开放的建设合力,促使了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但是,在这个大力追求物质进步的同时,传统文化的传播受到了新观念的排斥,导致传统的优秀道德品质被众人遗忘。致使当今青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精髓感到陌生。
审视当今青少年儿童文化修养和人格品质的教育和培养,我们会感到: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催使人们在追去物质利益方面有了原始动力,但是,当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达到满足的境况时,我们便会感到缺少了什么。当我们五、六、七十年代的人逐渐老去,要把事业的重担传递在下一代人的肩上时,顿时发现,我们80后出生的青少年儿童几代,缺少了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侵润和培育。这时,情不自禁涌出一阵阵对未来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子的担心和焦虑。因此,当今青年儿童道德品质培养和人格的修炼便成为专家和学者们极其关注的课题。
要使中国长久保持这样快速、持续的发展态势,就必须加强培养80、90后青少年儿童的坚强意志和担当重任的才能,加强教育培养他们保家卫国,惠及百姓的仁爱品质,使众多青少年儿童能在将来成为能肩负人类历史使命的仁人志士。在今天富足的物质生活,确保他们的体格得到较好发育的同时,我们必须加强青少年儿童君子人格的培养和教育,以更好地推动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就此而言,我们不仅应该给我们未来社会的新型青少年儿童灌输现代科技文化知识,而且要加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美德的教育和培养,并把我们的优秀文化知识向世界传播,让世界人民分享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必须教育和培养我国未来的接班人运用富有中国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理念,融合古今世界先进科技文化知识,来建设中国的未来世界,来维护中国人民的长远利益。
因此,择选出《论语》中有关孔子君子人格品德修养的方法,并进行了粗略的梳理,把孔子关于培育青少年儿童君子人格的思想内涵解读出来,目的是为了把君子人格的修炼方法传达给当今80后的青少年儿童们,使他们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因为,他们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