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心灵戒色网,这里是一个充满高频率的网站

作者:戒色网2017-12-16 11:32分类: 养性修身





佛教与道教一样,十分讲究炼心修性,但是与道教又有很大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禁欲和来世幸福上。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是各人修行的深浅而决定其所达到境界的高低。



只有当“无量烦恼悉除灭已,佛便现前”。



佛教中的“佛”,是指具有大智慧且心身自在的人,也是佛教徒修证的最终目标。    

           

佛教认为,“人性本净”,因此,“万法在自性”。



在世界面前,众生之本原心性是平等的。                               

“譬如雨水,不从无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要炼好心修好性,就必须放下一切而不离一切。

如唐代净觉禅师说的:                         

真如妙体,不离生死之中;

圣道玄微,还在色身之内。

色身清净,寄住烦恼之间;

生死性起,权住涅槃之处。

故知众生与佛性,本来共同。

以水况冰,体何有异?

冰由质碍,喻众生之系缚;

水性通灵,等佛性之圆净。”   

 

在这里,净觉禅师要人们像冰释成水一样,挣脱“质”的障碍,以求得“心净”、“圆净”,让心性清净,以证佛道。    



佛门高僧慧能发展了前世的炼心修性理论,提出了“心修”学说,即“我心即佛”。



他说:“我心自有佛,……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佛心见者,只汝自心”。



这与庄子的“心斋”是同工异曲的。为了达到“我心即佛”的炼心修性境界,他进一步提出:  

                

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去,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佛教崇尚“善”,这点与道教的思想观念是一致的。



“善”是炼心修性的根本。慧能大师提出: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慧能大师不但在理论上阐述了炼心修性,还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论——内调心性,外敬他人。这是难能可贵的。



佛教认为将“心”与“性”修好了,就能得“道”成“佛”,从而健康长寿,大智大慧。

温馨提示如有转载或引用以上内容之必要,敬请将本文链接作为出处标注,谢谢合作!

已有 0/1006 人参与

发表评论:

欢迎关注戒色网,请长按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qq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