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心灵戒色网,这里是一个充满高频率的网站

作者:一山一水2016-9-1 13:41分类: 养性修身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这些诗句中,我们感受到的是父母千丝万缕的牵挂和慈爱。许多家长为了孩子可以说想方设法,挖空心思,“望子成龙”,尽管许多家长文化水平很低,但心中“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一至理名言,仍影响着家长的行为!

实验表明,孩子的能力发展,学业成就高低与父母的期望值成正比。父母的期望是孩子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催化剂”。

父母的期望既是浓厚的关爱之情,更是孩子积极进取的动力和强大的精神支柱,但又是孩子思想上的压力,心理上的沉重负担,是孩子前进路上的不可逾越的“大山”。

正确面对家长期待,并能理解家长,保持冷静的态度,当感到压力过大时,找朋友,老师,家长主动沟通,让父母能客观准确地了解我们,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1、怎么样才能与父母发展良好的关系呢?

父母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了我们身上,而我们也承载了他们太多的期望。可上中学后,就变成了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成绩是法宝,分数是命根,以至于它们成了随时可能引发“战争”的定时炸弹。

爱也罢,恨也罢,父母对自己的“情”是真切和深沉的,世界上没有第二种爱能代替由血缘产生的亲情。

一位哲人说得好:“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选择,唯独自己的父母我们无法选择;世界许多事情都可以躲避,唯独自己与父母的亲情无法躲避。”人就是这样,自从我们上了高中后,青春期碰撞上了更年期,多少失落、孤独、固执、寂寞、焦虑、压抑、多疑、甚至恐惧也不期而遇,真是“冤家路窄”,人生两大“薄冰期”又恰恰在我们大多数家庭里狭路相逢。

因此,我们就要学习些与父母交流和沟通的小技巧:

①学会体谅和宽容。

“缓冲三步曲”:

a、忍着不说——表现你的气度和修养。

b、想好再说——表现你的理智和技巧。

c、好话好说——表现你的宽容、体谅及对父母的理解。

②主动关心父母。

父母也是平凡人,孩子能主动关心,体贴和爱护父母——反映你的成熟与懂事,反过来父母一定也会尊重你的选择。歌曲《父母亲》就是较好的印证。

③给父母了解自己的机会。

许多同学都很懂事,心里理解父母苦心,但是接受不了教育方式,于是就把自己关在屋里,以为这样可以少惹他们生气,殊不知,你无形中设置了自己与父母无法逾越的“隔离墙”。最好主动告诉他们,让其放心。

④冷静面对父母过高的期望。

2000年1月17日,浙江金华中学高二学生徐力,就是在母亲长期过高期望,过严要求的管教方式下,失去理智,杀死母亲……

首先,父母是爱自己的;其次,要冷静思考;再次,调节心态,用心智评价自己不足之处,最后主动与父母交流、沟通;并请父母监督,相信父母会理解的。

2、父母太爱面子怎么办?

到了更年期的父母,常常担心自己被别人否定。对于他们来说,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一幕幕的演出——他们认为别人正一刻不停地对他们的所为在作评价。也就是父母非常爱面子,特别是在自己的子女面前,就得特别有“面子”,有尊严。所以“面子“其实质上就是一种自我评价。

青少年要了解自己的父母这时需要什么?需要面子,我们不防就给他们的“面子“,那时,他们的“面子”给了,就自然答应你的要求……

孩子的态度,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或一个动作,都认为对自己的轻视,认为没有面子。其实,只是一种错觉或是自己的臆测,别人、特别是子女没有看不起你,只是自己敏感罢了。

3、面对父母无休止的唠叨怎么办?

所谓“唠叨”是指事无巨细,不分场合,不分时间,没完没了地说。

①机械式的“唠叨”——天天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②警示性的“唠叨”——唯恐犯错而担心地提示。

③漫无目的的“唠叨”——孩子需要的不讲,孩子知道的大讲特讲。

④家长式的“唠叨”——小孩是父母的,小孩就得听大人的,把人间的不满,社会的愤怒,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孩子。

首先,孩子应了解父母的心情,对“唠叨”有个必要的回应;其次,对父母的“唠叨”有个“赞美”,老人都喜欢嘴甜的,会说的;再次,买有关这方面的家教指导书籍给父母;最后,必要时,用书信或召开家庭会议,发挥民主等形式解决。

4、父母不懂得尊重隐私怎么办?

个人空间的一大特征就是秘密性,个人可以在秘密的空间中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调整。

首先,个人空间的存在可以使自我完善,得到保护,有它的“神圣性”,父母的“闯入”是孩子不欢迎的;孩子青春期多少会有逆反心理和行为表现,认为这是父母对自己的不尊重——就可能引发“战争”。

心理学表明:一方面对人际交往,沟通给予极大的关注,希望建立友谊,获得更多的信息;另一方面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自我封闭需求,这就是所谓的秘密性的表现。其实质就是个人控制自己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在何种程度上与他人交换信息的需要。

孩子的同学、笔友间的通信,电话等自己的东西隐藏起来,连对父母说话都保留,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在学坏,而是标志着孩子在成长。

①你有事,不要憋在心里,有想法直接说出来。

②了解父母,沟通就有主动权。

③不要把日记本、通信录有意搞得很“神秘”。

④主动与父母做朋友,征求父母的意见。

⑤求同存异,沟通不要走向极端。

5、你对父母的理解尊重有多少?

由于父母的教养方式问题,大多数孩子习惯了父母的斥责声,从而变得麻木不仁,缺乏自尊心,无论别人如何指责,都“脸不变色,心不跳”。面对父母这样的“言语刻薄”,你对父母的理解有多少?

在英国圣公会主教的墓碑上,写着这样一段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没有任何局限,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渐渐成熟明智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是不能改变的,于是我就想,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但是我的国家似乎也是我无法改变的。

当我到了迟暮之年,抱着最后一丝努力的希望,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家庭,我亲近的人——但是,唉!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

现在在我临终之际,我才突然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只改变自己,接着我就可以依次改变我的家人。然后,在他们的激发和鼓励下,我也许就能改变我的国家。再接下来,谁又能知道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

从现在开始,你试着改变自己,奇迹就会发生。

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父母的过去,但我们有能力改变父母的未来。

原因:首先你看待父母的眼光变了,父母不再是世界最伟大的人了。其次,你开始有了追求独立的愿望。再次,两代人之间,缺乏相互了解,没有进行必要的换位思考。最后,你只想抱怨父母,而没有想着要改变自我。

因此,我们要学会理解,尊重父母,这样以来,也就不再抱怨父母了,而感到自己的成长倾注父母所有的心血,感激之心由然而生。对一个感激不完的人,你会抱怨吗?


 

 

对于我们每一个青少年来说,亲子关系都是最亲密的一种人际关系。但是,浓浓的亲情乐章中也会有不和谐的音符。同在一个屋檐下的两代人,也会出现矛盾冲突。就我们高中生与父母的冲突来说,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是年龄特征的差异。中年人往往喜欢求稳,比较难于接受新鲜事物。还有些父母已经到了更年期,容易情绪不稳、冲动等。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喜欢批判。高中生还处于“第二反抗期”,还处于从依赖于父母的心理关系中独立出来的“心理断乳期”,内心也容易躁动不安,容易偏激。

    二是价值取向的差异。父母认为有意义的事,子女会不屑一顾;子女人认为有意义的事情,父母也会不以为然。比如,面临高考志愿的选择,两代人就会有不同看法;对于交友标准,两代人也会有不同意见。

    三是传承方式的变化。今天的父母比过去的父母,将更多地从子女那里接受影响。比如学电脑,在许多家庭孩子都可以当父母的“老师”。于是,子女就容易不再那么言听计从,甚至自我膨胀,瞧不起父母。

    四是“自我中心”的影响。“自我中心”,这一概念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先提出来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只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周围世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皮亚杰认为,人在儿童时期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以为处在不同视角的别人所看到的东西与自己看到的一样,自己的想法总是对的。儿童形成自我中心意识是一个进步。但是成人身上的自我中心倾向使人不能清醒地认识客观事物,妨碍人们的感情交流,容易导致种种误解和冲突。

 化解亲子冲突的心理策略

  高中生,在家庭中的角色应当是主动积极的,我们理应努力为家庭的和谐做出自己的贡献,面对亲子冲突,我们理应积极行动起来。

  第一,沟通:亲情架起一座心桥。

  一个高中男孩诉苦:在家里每天吃饭时,一家人总是边吃饭边看电视。如果没有电视,便不知这晚饭怎么吃。因为我和父母没有话说……化解亲子冲突的首要对策是增进沟通。一是从我做起。有些同学以长大了自居,以父母不懂为由,对父母关闭了自己的心扉。这对父母也是一种伤害。当你对父母敞开心扉的时候,你会发现,常常会得到父母很好的理解。二是三思而后说。开口之前,想好自己要表达的意思以及表达的方法。一定要避免过激的言辞,避免“您老了”、“您不懂”之类的话。三是给父母留面子。当父母说的不对的时候,你不妨先保留意见,让父母从你的行动中发现你的正确。以后在适当的时间,选择合适的方式,再来陈述你的看法,让父母理解你、接受你。

  第二,理解:学会心理换位。

  为了克服自我中心倾向,就需要学会心理换位,只有学会从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才能真正地理解别人。当然,作为父母也应该学会心理换位,来理解孩子。我们高中生,也需要学会心理换位,来理解父母。这才是我们真正长大的一个重要标志。他们的每一个建议,每一句忠告,每一个用心,对我们这些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来说,都是宝贵的,我们没有理由拒之于千里之外。

  也许,父母的意见没有建设性,也许父母的看法未必都有道理,但是,对于父母善意的指导,我们也应充分尊重。也许,你感到父母的说法做法伤害了你的自尊,我们也要理解这正是父母挚爱的一种表现,只不过表现得不当,我们也没有理由用简单的回击来伤害父母。

  第三,体验:亲情让你怦然心动。

  如果说,沟通、理解是侧重理性方面的,那么,体验,是侧重情感方面的。如果说,沟通,理解,主要靠的是脑子,那么,体验,主要靠的是心灵,是一颗敏感善良的心灵。我们可以从自己真实的家庭生活来体验,可以从别人的亲情故事来体验,可以从许许多多的渠道来体验。只有真正深深体验到了亲情,深深感悟到了亲情,我们才能真正和父母的心走近。

温馨提示如有转载或引用以上内容之必要,敬请将本文链接作为出处标注,谢谢合作!

已有 0/696 人参与

发表评论:

欢迎关注戒色网,请长按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qq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