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大国处下天下归
《道德经》原文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道德经
<白话解释>
undefined
谦下包容之德
长江黄河下游的水域面积、水流量都比上游、中游大很多倍。因位置低下。
大国如能有谦下包容之德,则四面八方的人才、资源都会汇归过来。
天下的雌性、母性,表面看,虽然不像雄性那样阳刚有力,但雌性却常以阴柔来克阳刚,以静制动、胜躁。
信任友善相待
所以大国若能谦虚处下善待小国,则能赢得小国的好感,各小国就喜欢靠近。小国若能谦虚处下尊敬大国,必能获得大国的信任、友善对待。
大国谦虚处下,就能让四面八方来加盟,以泱泱大国的胸襟包容并畜天下各国。小国谦虚处下,是让大国感受友善而互相尊重。
搜狗截图17年07月24日1125_4.png
和平共存共荣
大国不侵略小国、小国不冒犯,彼此建立在诚信基础上,和平共存共荣,各得所欲。
大国要有谦虚处下的风范,才能得到四面八方的拥护。(大国若展现强势霸道、侵略,则离衰亡不远。)
【智慧分享】
《道德经大全深意》
以解脱方面来讲,是来到像太极的境界。如果你是男性的话,原来是偏于阳刚就需要培养阴柔方面。不是男人就要展现大丈夫气势,所以越来要越凶、越猛。真正的解脱,是懂得感恩,身心柔软。也就是阳性、阳刚渐渐地会与阴性方面综合起来。如果你是女性,假如你本来偏于比较静态,属于阴柔方面,就需要培养那种大丈夫的气势,敢于承担,敢提、敢放。
大 邦 者 下 流
第六十二章
不为名利昧良心
《道德经》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道德经
<白话解释>
搜狗截图17年07月13日1544_1.png
道 一切万物的总源头
搜狗截图17年07月13日1544_2.png
道为一切生灵、万物之主、总源头。
道是所有善人生命中最珍贵的珍宝。就算不善之人,天地父母(道)还是慈悲爱护他、保护她。
有道、明道之人,自然流露出充满智慧的言语,世人明白后,自然尊敬之。有道之人的德行,对世人都有加分的作用。
有道之人,其心量如同道一样,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所以就算不善良的人,仍然包容他,不抛弃任何人。(太阳、大地都是如此示现。)
名利如浮云
有一天,可能高官、厚位、荣华富贵涌现出来,或政府高格调的接待礼遇,但有道之人了悟“名利于我如浮云”,仍会选择浸泡在道之中,与天地合一,做位返璞归真的平常人。
古代圣贤特别重视珍惜这个道,为什么呢?就是因為……只要发心纯正、诚心向道祈求,就会有求必应;如有犯错、有罪过,天地父母会宽恕、原谅我们,让我们能重新来过。
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慈悲大愛善待一切眾生,故为天下至尊至贵。
【智慧分享】
《道德经大全深意》
如果你没有看到大自然呈现出来的实相,《道德经》的每一个字好像都看得懂,但是里面的深义你真的看不懂。它里面很多的词句跟一般人习以为常的运作思维方式是180度相反,一般人会觉得是谈空说玄。
老子讲的智慧都是在破除我们那些二元对立的心,破除我们那些虚妄分别心。分别是非、好坏、善恶是建立在虚妄的认知、错误的观念知见上,这个虚妄跟真理实相是有很大落差的。所以,并不是说"道"里面没有是非、好坏、善恶,而是虚妄分别会把生命变得很丑,把这个世间变成冲突、对立不断。老子希望我们要学到高等的智慧,要超越、跳脱出那一种过去习以为常的观念、认知、论断,要去看到大自然呈现出来的是超越所有二元对立,学习大自然平等无私的大爱。
要把了悟生死大事、了悟生命意义最好摆在第一顺位。求道、觅道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如果你没有真正悟道、得道的话,不管世间有多高的成就、不管有多大的官位,你还是忧、悲、苦、恼不断。不管你多么的有钱,你内心的苦闷、不安还是存在。所以,勉励大家要把体道、悟道摆在第一顺位。这样,你很快就能够来到安心、自在!
道 贵
道贵
李勇 - 道德经
第六十三章
以德报怨 和谐共存
《道德经》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道德经
<白话解释>
赚钱是为了早日不必赚钱(基本生活够用就好)。
工作是为了早日不必工作,可以悠闲过生活。
处理事情是为了早日没事,可以快乐享受人生。
吃饭是为了温饱,不要欲贪无穷、终生为三餐忙碌。
人生要得到幸福快乐,其实很简单,把心量打开,不管大小多少事,用慈悲大爱来包容。就算别人对我们有伤害,仍以慈悲大爱来对待。以德感人、以德化人。(宇宙最大的力量……慈悲大爱)
当我走出监狱大门、迈向自由时,我知道若不能忘记过去的悲痛与怨恨,那么我的心其实仍在狱中,没有真正的自由。——曼德拉
曼德拉的光辉岁月
<点击标题,可查看全文>
困难的事情,要从容易着手的角度做起。要做大事,必須从眼前细小之事着手。
要处理天下难事,必須从容易着手又能见效的角度做起。要完成天下大事,也必须从眼前细小之事着手。
所以有道圣人不会好高骛远,不会狂傲自大。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的把眼前的事情处理好。因实实在在,根基稳固,故终能成就大事。
那些喜欢说大话、轻易承诺的人,往往是不守信用的人。那些凡事不在乎、吊儿郎当的人,其人生之路必然会越走越艰难。
所以有道的圣人,用心善待每个当下,注重每个过程,用智慧处理好眼前的事情,所以其人生无牵挂、无难事。
【智慧分享】
《道德经大全深意》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一般人就是不甘寂寞,静不下来。所以,就没事也要惹出事情来,小事要设法把它变成大事。很多人的内心是唯恐天下不乱,越乱越觉得:“我从中可以越有作为的机会,甚至乱了之后我可以成为救世主,你看我能够解决大事、我能够摆平什么事!”你要去看你有没有这样的心?本来我们每个人当下都处在快乐、天堂净土的世界,但是我们很多的观念、知见,把我们的人生从单纯变成复杂,从没事变成恩怨不断。
“学道”就是要迈向高等心灵,高等心灵就是没事,大化小、小化无;是朝向越来越单纯化,不是消极悲观,而是从根本去解决事情。这个重要的关键核心就是开发出道之心, 觉醒之后看到很多的作为导致的后果,真正体会到大自然的浩瀚、伟大,才能够学到这种高等心灵品质并应用到一切,不然都会变成口号。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
△【视频】《老子说TV版》——“为无为”
敬 业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出自《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视频】《习近平用典》微视频第3集:图难于其易
第六十四章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道德经》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道德经
<白话解释>
人若处在安心情况,就容易保持健康的状态。
在疾病未出现明显征兆之前,容易处理。
在病毒还很脆弱之际,容易去瓦解它。
在肿瘤还微小之际,容易化解掉。
上医治未病,平时注意养生之道,才是真正的保健之道。如有疾病,越早化解越好。
小至个人为人处事、养生,大至治理国家,皆同此理。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搜狗截图17年07月27日1703_1.png
1.jpg
树干大到要几人合抱的大树,也是从小树苗开始长成。
九层宝塔也是从一砖一瓦积累而成。
要完成千里之行的重大功业,也是要从眼前一步一脚印,脚踏实地的去实行。
(做人要实实在在,不要好高骛远。说一丈,不如行一尺。)
幼苗
用自我的傲慢去妄作非为,必招失败;
用自我想去抓取掌控,反而会失去更多。
(想牢牢抓住伴侣,反而越容易失去伴侣。)
有智慧的圣人,不会用自我去胡作非为,所以不会失败。
不会要去执著掌控,反而不会失去什么。
一般人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前,因缺乏恒心而失败。
如果选定一项很有意义又很有兴趣的事情,有恒心、有毅力的坚持下去,必然会导向成功。
搜狗截图17年07月27日1724_2_副本.png
有道的圣人,积极的去做春风化雨的教化工作,是为了引领百姓来到“没有欲贪”。不要浪费生命去追逐那些身外的金银財宝。
引领世人认真学习道,以便早日开启妙智慧而不必終生尋尋覓覓。
协助世人早日了悟:原来过去所学是在强化自我,用自私的小我在运作是错误的,是背道而驰的行为。
引领百姓以大自然为师,过顺天之道的生活,而不再用自私的小我去胡作非为、祸害社会、祸害子孙。
【智慧分享】
《道德经大全深意》
你真的能够放下手中的抓取,你才能够得到无限。你要能够真正看得透才会全然放下,通常是要吃过很多的苦。因为智慧者说了真理你也不信啊!你还是很铁齿硬牙要抓取,但是抓了之后,不是抓不到,就是抓到很多的苦。这时候你才会想到智慧者的话,学习着放下。你没有经过很多苦的话,你不容易走上真正的求道之旅。你说要放下,结果有的是越抓越紧;有的是用嘴巴在讲放下、用知见在讲放下,内心还是在抓,放不下啊!嘴巴讲无我,内心还是很怕无我啊!所以我们要如实面对自己,去看到自己的表里不一,然后能够统合起来,校正自己的错误。老子不要我们去学世俗的那一套在功名利禄里面追逐,我们要迈向高等心灵世界!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以大自然为师 读懂无字天书
提高心灵品质 开启高等智慧
第六十五章
民心纯朴社会安
《道德经》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道德经
<白话解释>
古代那些有道的明君,他们教化百姓主要不是要让百姓学了很多知见、技巧,而变成很精明。施政主要引领方向是让百姓回归纯朴憨厚。
(民风淳朴)
百姓之所以难治,是因为学了很多知见、技巧,变成世智辩聪、勾心斗角耍权谋。(有术无道,其术易变邪。)
领导人若以世智辩聪、用自我的智谋来治国,将会伤害国家。百姓也会失去淳朴而导致世风日下。领导人若用良心、德行、诚信来治国,会造福整个国家。
“以智治国”将导致社会混乱;“不以智治国”将导致和谐兴旺。这是国家混乱或和谐的法则。
为政者若了悟社会混乱之因与和谐之道,自然就会用道来化民。用道来化民就会积下玄妙之德。从道、从美德出发所积的阴德太深奥、太玄妙了。
此种思维、引领的方向与世俗人的认知、引领方向是180度相反。虽然与世人认知相反,但这才是真正的顺天之道而为。
以道化天下,民风纯朴憨厚,社会才会真正和谐。民心祥和,自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乃至天下大顺。
(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智慧分享】
《道德经大全深意》
老子苦口婆心讲这些,多数人都是世间思维,还是没办法体会实施、展现出来。“众人皆醉我独醒。”当你真的体会到“真”的时候,你会来到“众人皆醒我独醉”。你的所作所为,跟一般众生是会背道而驰。包括跟一般宗教师的认同,也是一百八十度的相反。这样一来,别人都会认为你是错的。因为众生跟一般的宗教师比较容易起共鸣,所以就形成:“众人皆醒,他们都是对的,‘你’是错的!"
《永嘉大师证道歌》里面有提到:“常独行,常独步,唯有达者同游涅槃路”。 “自古圣贤多寂寞”。在这世间,能够真正体会到他的心灵世界的不多,也就是知音不多。但是,对他个人来讲,他却没有孤单、寂寞的感觉。因为如果有那种孤单、寂寞的话,还是有苦。他是跟整个法界一体,逍遥自在!
玄德深矣远矣
自古圣贤多寂寞
第六十六章
江海处下百川汇
《道德经》原文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道德经
<白话解释>
为什么百谷千川的水都会汇集入长江、大海呢?因为长江大海都是处在低下的位置,所以能成为百谷千川之王。
流水22.png
有道的圣人,以大自然为师,体悟出打开心量、包容、柔软、处下的人生妙哲学。
所以若想要教化百姓,言语行为都要虚心处下;若要引领百姓,必须学到处后,做垫脚石来成就大家。
所以有道的圣人,虽居至尊上位,百姓不会感到威权压力。处在前方、引领百姓端正风气,人民不会受到伤害。所以天下百姓都乐意推崇拥护有道明君来领导。
因为从不逞强、从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之争。(只是好好做自己,凭良心、顺天之道而为,为而不争,如此而已。)
老子1.png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天下人都说我讲的道太博大高深了,不太容易理解,不易做到。唉,就是因为道实在太伟大、太高深,所以不太容易理解。
如果那么容易理解,那么容易做到,那道就没有什么值得学习了。
【智慧分享】
《道德经大全深意》
真正的智慧者是活生生地溶入每一当下,看到一朵花就跟它是一体。所以,一个智慧者是生活的艺术家,他不是思想家、不是科学家、不是哲学家,也不是谈空说玄的玄学家。
天下莫与之争
第六十七章
处世三宝:慈 俭 无争
《道德经》原文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道德经
<白话解释>
undefined
一是慈悲;
二是节俭;
三是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
我有三种宝,一直用来作为人生的座右铭:
一是慈悲;
二是节俭;
第三不敢为天下先。
(不与世人争先恐后,只做自己。)
慈悲大爱、心中无敌人,
故能勇往直前。
节俭惜福,资源自然充沛,
所以能广利天下苍生。
不与人争、不与人抢,
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按照自己的步伐走,
才会有与众不同的成就。
(与人争强斗胜,反而空耗更多的生命能量与资源,也会树立很多敌人。)
线条分割线
看看现今的世界民心如何?
舍掉慈悲大爱,
一直强调争强斗胜的表面之勇。
舍掉勤俭美德,
不断鼓吹奢侈、浮华、浪费。
舍掉谦虚处下,
一直强调要争先、抢第一。
搜狗截图17年07月30日1658_5.png
争 强 斗 胜
世风日下,民心凶狠、争斗、奢侈,社会如何祥和?世界如何和平?
人类若没觉醒,再争斗、对立、奢侈、浪费下去,后果如何?……死矣!
搜狗截图17年07月30日1704_6_副本.png
推广“慈悲大爱”的风气,能让民心祥和、社会安定。
要化解恐怖主义、化解国际冲突对立,最有效的上策...慈悲大爱。
人若慈悲大爱善待一切众生,广结善缘,有一天若有灾难发生,所种善因缘会回来救护他。
【智慧分享】
《道德经大全深意》
老子讲的三宝是什么呢?
第一就是慈悲心,慈悲善待一切众生。老子体会到整个大自然展现出来的慈悲善待一切众生,就是耶稣所讲的“博爱”。“
二曰俭。“俭”就是节俭、惜福。当你体会到我们的生命是整个天地的恩赐,我们的生命基本所需都是天地的提供、养育。这时你会知恩、感恩、报恩,珍惜大自然的资源,不会铺张浪费。
家里的用品,只要能够用的就珍惜善用它。一套沙发本来好好的,只是不流行了,要赶新潮,就把它换掉。这样的话就是浪费资源。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当你体会到整个大自然无我、无私的精神,你是不与众生争,而且你会甘心居众人之后。有事情就默默去做,有了功绩别人要抢就让他抢,没关系。
有一句说“自助天助”。如果你能够慈悲善待一切众生的话,你散发出去的是慈悲的心念,回馈给你的也是慈悲。如果你内心安详地回馈这个世间,世界回馈给你的也是安详。
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
《老子说TV》——“我有三宝"
第六十八章
以德服人配天地
《道德经》原文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道德经
<白话解释>
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会逞其勇武。
善于作战的人,有其稳重的特质,不会轻易动怒。
善胜敌人的人,不会与对方争,也不会与其正面交锋。
善于用人的人,是处下来成就其属下的人。
蝴蝶飞动态分割线
undefined
柔软 处下 不争
以上都是在呈现“不争”的德行。
这就是能让很多人才甘心为其所用的伟大力量。
能做到“不争”、“处下来成就众生”,此种德行与天地之德相匹配,堪称“德配天地”。
【智慧分享】
《道德经大全深意》
老子因为看得很深,那些用武力、我慢,去征服、统治众生的君主、国王,终归是昙花一现、梦幻泡影。一个长官或是主管,唯有你真的能够展现出无我、无私的胸襟,有大担当、大气魄,而且真的爱惜属下、尊重属下,那他们也都会很尽心尽力,你不必监督他们,他们自己就会主动负责。老子的智慧真的是非常高,千万不要把他认为是消极、悲观。我们要慢慢地去品尝、去咀嚼,把那个智慧真的挖掘出来。
是谓配天之极
第六十九章
避免战争是军人的使命
《道德经》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道德经
<白话解释>
undefined
谨慎退让
植物分割线
用兵的军事专家有说:
“我们不可以主动挑起战端,
不可主动攻击;
要被动,是不得已才应战。
不可得寸进尺、贪得无厌;
要谨慎、要退让。”
(主动挑衅、贪得无厌的最终必败。)
节日星星分割线
军人的神圣使命,不是上战场杀敌,而是尽最大的可能避免战争……
不必出兵、不必交战、不必动用武器、没有敌对。
能不战而达成世界和平,大家共存共荣,这才是军人的神圣使命。
搜狗截图17年07月31日1655_2.png
灾祸莫大于傲慢、自恃己强而轻视对方,或轻易挑起战端。
轻敌、挑衅、好战的人,几乎把前面所提的和平三宝抛诸脑后。
节日星星分割线
当两军正面冲突,主动挑衅的骄兵必败;被害、被迫而迎战的哀兵必胜。
(主动挑衅兴兵的,必引起国际公愤;被害、被迫而迎战的,全国上下同仇敌忾,也会得到国际支援,其力无穷。)
【智慧分享】
《道德经大全深意》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以战争方面来讲,不要主动去攻击,不得已才要用战争,历史上那些主动挑起战争的,到最后都败得很凄惨。如果是被动防御、应战,人民不但会支持,国际舆论也都会支持。不敢进寸而退尺。不敢强取,“而退尺”就是退让。只要原则上可以的话,尽量以和为贵,非不得已,绝不轻易用武力;能够用外交解决,就尽量用外交来解决,众生都渴望和平。
一个人做事是有原则的,但不用武力,避免起正面冲突,能够以一种仁者无敌的慈悲心来对待一切众生。一个人最大的灾祸就是“轻敌”。也就是说,你如果不尊重别人、轻视别人、藐视别人,然后轻易地挑起战争的话,你也会咎由自取啊!
"你轻视众生,不把众生看在眼里,那你的内心里面就是在展现我慢、就是不慈悲。这样,你怎么能够体会到整个法界无我无私、大慈大悲的精神特色呢?前面也有讲到“三宝”,整个法界展现出来的,就是这些特质啊!"如果不得已而引起冲突的话,“哀兵必胜”。因为你是被迫、不得已才应战,像这样的话,众生会支持你,各国也会给予正义的支持。
祸莫大于轻敌
第七十章
自古圣贤多寂寞
《道德经》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道德经
<白话解释>
我所倡导的“柔软、谦虚、处下、不争”的美德,本来就没什么玄秘,很容易明白,很容易实行。但世人思想太复杂了,习惯不断强化自我,所以一般人反而不太容易明白我所说的内容深意,也觉得不易做到。
我所说的都有根据,以大道为依归,所说的都是宇宙的真理实相。如能明白宇宙的运转法则,顺天之道而为,必得幸福快乐。
但世人对于道是什么,对于宇宙律及生命实相知之甚少,所以世人就不易明白我说的内容深意。
在这世间能了解我的人很少,能效法实践的人更是稀有珍贵。
所以古今有道的圣人,往往是外穿朴素的粗布衣,却是内怀无价珍宝。(外凡内圣,拥有很高智慧,但不会搞个人偶像崇拜。)
【智慧分享】
《道德经大全深意》
当我看这章的时候,也很感触。发现老子都是那么的慈悲在协助众生去看到这个大自然。但是,从古至今没有几个人真正能够很快地去体道、悟道,然后行道。所以老子的书都被当做哲学、玄学,认为说:“这个没什么,每一个字我都懂啊!”结果就变成“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我也很由衷地跟大家说,如果你真的要解脱,把过去的知见、成见通通抛掉。不然,你真的还要在那里忙个没完没了,因为众生不甘于平凡、平淡,你一出生,就在“道”的怀抱之中,但是你就是感觉不到,而一直拼命地要去找“道”。你本来就在净土、极乐世界里面,只是体悟不到。所以,你就背道而驰一直在向心外去找。如果你真的愿意归零,愿意很真实、很真诚地如实回来面对自己,愿意睁开智慧眼来看眼前、当下的真理实相。真的净土就在这里、极乐世界就在这里啊!
知我者希 则我者贵
编辑整理:道德经妙解 欢迎转载流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