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心灵戒色网,这里是一个充满高频率的网站
  • 首页
  • 连接宇宙
  • 道德经原文·道德经妙解 | 第71~81章(精准传递老子智慧而又平实易懂的译本)

作者:戒色网2017-9-9 10:28分类: 连接宇宙



第七十一章

知道“不知道”是为真知道







《道德经》原文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道德经



<白话解释>



真正悟道明道之人,知道宇宙(道)实在太深奥、太玄妙了,会照见到自己不知道的其实还很多,所以会臣服,我慢会彻底消溶。这是最高的心灵品质。

lll.jpg

不明宇宙真理实相,没有真正明白道的人,才会认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是世俗人的最大毛病。



222.jpg

狂傲自大



真正有道的圣人,不会患“狂傲自大”的毛病,因为以众人易患的毛病来警惕自己。所以就不会患上“狂傲自大”的毛病。

【智慧分享】

《道德经大全深意》



要成为一个真人首先就是要如实面对自己。你如果没有反观能力的话,你在自欺欺人都不知道啊!所以一定要先如实面对自己,自己哪里不足,就坦白承认自己不足,要改进的、要学习的,就虚心学习。



你能让自己成为一个真人的话,你会发现,以前很多的那些形象包装都不用了。你不会像以前一样,一个小小的月饼,却包装成好大一盒。本来三十块钱就能够买得到的,结果一包要三百块。当你成为一个真人的时候,你才会跟天地相应,因为天地毫无藏私,真理实相都是很如实地呈现在你的眼前。她就是如此的纯真、纯朴,所以,你要返朴归真,必须先要能够成为一个真人!













知 , 不 知, 上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则大威至





《道德经》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



<白话解释>







民不畏威

  专制高压统治只能短暂有效,如不及时调整改善,有一天百姓不再畏惧高压威权统治的时候,这个政府就有大危险了。



政府施政,不要夹杀百姓的生活空间,不要压榨百姓生活的资粮。

只要不高压统治、不压榨百姓,人民就不会厌恶政府。



如施行仁政爱民,自然深得民心。



undefined

有道圣人

自知之明

不会自现

爱护自己

不自尊贵









所以有道的圣人,有自知之明,但不会爱自我展现;爱护自己,但不会自以为尊贵。



统治者如自以为尊贵,又爱凸显自我的重要,就会实行高压统治而失去民心;



如实行仁政爱民、不扰民,则能深得民心。

 

所以有智慧的领导,自然明白如何取舍。



【智慧分享】

《道德经大全深意》



有些人来参观一家精神病院,走到一间有特别装置的房间,看见关在里面的人一直念着:“露露啊!露露啊!”参观的人就问:“这个人为什么一直念着露露呢?”引导的人就说:“因为露露抛弃他,移情别恋去爱别人了。他没办法受这种打击,所以他就变成精神病啦!”



他们又继续参观,来到一间有防撞装置的房间,发现关在里面的人一边喊:“露露啊!露露啊!”一边撞墙。参观的人很好奇:“奇怪!他怎么也一直喊露露呢?引导的人就说:“因为露露最终的结婚对象是他。”



一般众生就是这样:一直百般设法想要得到,得不到就很苦很苦。当有一天得到了,以为就快乐了、解脱了,但是哪知道,被气得……这都是有得失心态,你内心有得失的话,就是在苦海里面,你要静下来问问自己,你的苦到底是哪一种?













自 知 不 自 见









第二集

治国犹如栽树  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第七十三章

逞凶斗狠早夭折





《道德经》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道德经



<白话解释>



凡是勇于果敢争强好胜、逞凶斗狠的人,容易感召杀身之祸,不得正命而死。凡是勇于放下自我,不与人争强斗狠,而能展现谦虚、柔软、处下、利他的人,反而能活出幸福快乐的人生,活出生命的神圣。



同样是“勇敢”,一是招来灾祸,一是获得利益。此种极奥妙的宇宙因果律,很少人能参透。其中奥妙不是用“5+2=7,5-2=3”的逻辑观所能理解。圣人仍觉宇宙因果律实在太奥妙了:逞凶斗狠、争强好胜、怕吃亏的人,反易招来灾祸;谦虚、柔软、乐于奉献付出的人,反而人生大丰收。(人生妙数学:5+2=3.  5-2=7.  5-5=∞,圣人犹难参透此中之妙。)



道所呈现的大自然的规律:道不会与万物争,但一切万有,无一能赢过道。天之道,没什么言说,但诚心正意求之,有求必应。天之道,如同太阳,不必召唤,自然送来光明与能量。大自然,看起来很迟缓、没什么作为,但却能成就一切。

宇宙的运转法则、宇宙的因果律如同一张极广大的天网,孔目也很大,看起来好像不存在;但一切万有、任何星系,无不依天之道的运转法则而行。







【智慧分享】

《道德经大全深意》



你不必在那里一直祈求,或是做种种法术,然后要去改变什么,不是你祈求、磕头跪拜,太阳才出来啊!春天该来的时候,它就来;夏天该来的时候,它就来。花草树木会自然生长!



不管你多么厉害、不管你多么神通广大,大自然一定比你厉害!现象界一定是生生灭灭的,你要用自我去对抗的话,你就是苦。唯有体会到实相然后把那个自我放开,全然地溶入、全然地信任,不管大自然带我到哪里,我都全然地接受。这样,你才能够处处无家,处处家啊!如果你没有体会到这些的话,你认为这里不是你的家、不是净土,那你要到哪里才能够找到净土呢?这就是“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的深意。













勇  于  敢  则  杀











《老子说TV》:勇于敢则杀



















第七十四章

严刑峻法只治标





《道德经》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道德经



<白话解释>



一般人会贪生怕死,但遇到生命财产被威胁的时候,百姓就会不怕死,以生命来捍卫。奈何统治者常以“严刑峻法”来恫吓百姓。



假使百姓真的贪生怕死,抓几位犯法的人来斩首示众,从此就应该没人敢犯法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严刑峻法只能治标;用道来教化才能治本。)

大自然本身就会透过“相生相克”的原理来维持动态的平衡。大自然自有其因果律在运作。但却有不少人界定自己为正人君子、正义之师,大张旗鼓要替天行道。





从二元对立的观念,用自我小我要去替天行道的人,也容易被对方报复伤害。(对方会认为他们是受害者,而起来拼死抵抗。)

【智慧分享】

《道德经大全深意》



一些人好像很有正义感,他认为自己是正义之士、改革先锋,他在替天行道。如果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正义之士,这个世界不会因此而和平。因为你认为你是为正义而战,对方也认为是为正义而战;你认为他是坏人,他认为你是魔啊!这就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没完没了,没办法真正解决问题。



如果你假借正义之名建立起正义之师,要去替天行道、铲除异己。像这样,到后来都在伤害人类,也伤害自己。所以老子是反战的。













生  命  共  同  体





















第七十五章

苛政猛于虎





《道德经》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道德经



<白话解释>



百姓为什么受饥饿?因为执政者征税太重、劳役太多,所以百姓受饥饿。



百姓之所以会成为刁民难治,是因为政府用烦苛政令、强作妄为,把百姓训练成人心不纯,所以难治。



百姓为何会用生命来抵抗?因为政府官员贪污、搜刮民脂民膏来挥霍,所以百姓会用生命来抵抗贪官污吏。





在上位的领导,如能清廉执政,不贪污、不贪图个人享受;护民、爱民,必深得民心。受百姓拥护爱戴,这才是最好的善待生命之道。







【智慧分享】

《道德经大全深意》



为什么百姓会很饥饿,民不聊生呢?因为那些大官或是政府,一直加重税赋。为什么人民难以治理呢?因为那些为政者,都想展现我是、我能而且朝令夕改,整个社会常常都在调整改动,让百姓无所适从。当然,有的是好,有的未必是好。为什么人民会轻死呢?因为那些高官、在上的人,常常搜刮人民的财物,然后自己养尊处优。苛政、暴政导致人民轻死,严重的话就会起来革命。



如果在上位的人不贪污,也不争名夺利,真正爱护百姓,百姓才能真的有福,社会、国家才会安定。















贤  于  贵  生









 

 



第七十六章

刚强易败 柔软易成







《道德经》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道德经



<白话解释>



我们的肉体,当生命存在的时候就会呈现柔软;当死亡的时候,就会呈现僵硬。

万物草木也是一样,有生命的时候自然呈现柔软,死亡的时候就呈现干枯僵硬。



枯木逢春   OK.jpg



所以身心僵硬、傲慢、刚强者,其人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也易感召横逆灾祸。

如身心呈现柔软、能虚心学习与服务利他的人,其生命会活得很喜悦,活出生命意义。



小米.jpg



所以喜好展现兵强马壮、自恃、傲慢的,通常骄兵易败。



树木刚强,不是易被砍伐,就是易被强风吹断。

自恃己强、傲慢、气势凌人的人,只能赢得一时,终必失败。

呈现柔软处下、为众生服务的人,看似傻乎乎,但这种人反而容易有成就。



【智慧分享】

《道德经大全深意》



虚怀若谷,谷纳百川;你能够处下,就如江海能纳百川。你真的能够虚怀若谷、甘于处下、有广大的胸襟,一定要对大自然有相当的体悟,这都需要有智慧的。不然,没办法做到的,因为一般众生习惯性的思考,就是要展现我慢、自我要膨胀。















人 之 生 也 柔 弱







《老子说TV》:人之生也柔弱



















第七十七章

万物相生相克 维持动态平衡







《道德经》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道德经



<白话解释>









搜狗截图17年08月22日0945_1.png

大自然的运转法则:

万物透过“相生相克”以维持生态平衡。



天地的运转法则,其理如同张弓射箭:

举得太高了,就要向下调降;

如举得太低了,就要向上抬举。

弓弦如绷得太紧,就要放松一些;

如拉得太松,就要调紧一些。

天地的运转法则:

损掉那些有余、太盛的部分,以补那些虚弱不足的。

世俗人则不然,往往喜欢欺压弱小,搜刮民膏民脂,以奉承那些权贵;喜欢锦上添花。



搜狗截图17年08月22日0959_2.png

德蕾莎修女



谁才能自觉很富有,有很多多余的物资与时间,愿为天下人服务、奉献、付出?唯有学道、悟道、明道、与天地合一之人。



所以有道的圣人自然流露出道的特征特性:

做了很多利益众生之事,也不会有傲慢之心;

为民为国立了功,也不居功;

更不会炫耀自己多么厉害、多么高尚。







【智慧分享】

《道德经大全深意》



这章含意相当深,老子又再把法界的特征、特质呈现出来;把这个镜子,又呈现出来让大家看。你如果真正能够看得懂的话,你就更能够体道、悟道而得道,你也才能够掌握到“道”的精神。这样,你就不会背道而驰!









为而不恃  功成不处





















第七十八章

宇宙最伟大的力量——大爱







《道德经》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道德经



<白话解释>











002FHB7igy6VstyQJaFa9&690.jpg

如水柔软

天下你能看到的一切,没有比水更柔弱了。但若要攻坚强者,没有比水的力量更大的了。因没有一种物质的力量能胜过水。



弱能胜强、柔能克刚,这种理论天下人都知道,但却很少人能做到。(因一般人习惯于强化自我 → 争强斗胜,不易柔软下来。)

5.jpg

 

所以有智慧的圣人说:“如果一个人能柔软到为国家而受国人侮辱也无所畏,此人堪当国家重责大任。如果能柔软到能承受国家的苦难、祸患,也无怨言,此种人堪称为天下王。”‍



真正合乎天地之道的言论,与一般世人的认知,好像完全相反。(世俗人往往逆天之道而为,自讨苦吃。)









【智慧分享】

《道德经大全深意》



孟子讲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我在读高中的时候,就常常用这一句话来勉励自己。那时候我想:“不管人生之中遇到各种的逆境、各种的风浪,我都用感恩的心去面对;境界再怎么考验、再怎么折磨,我就从中去体悟、去成长。”这里,也提出来跟大家共同勉励。你如果想:“我怎么会这么衰,遇到这种境界,我要怎么样花一些钱来消除这些。”本来这些逆境都是要协助我们成长的,不要有逃避的心。这样,你见不到真理,没办法来到解脱自在!









宇宙最伟大的力量



















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







《道德经》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道德经



<白话解释>



在恩恩怨怨的世界里调和大的怨恨冲突,虽有些效果,但无法完全化解,仍会留下余怨。此种治标方式,怎可称为上上之策呢?

搜狗截图17年08月22日1045_5.png



所以有道的圣人,留住借据,而不强责对方偿还。

(化解冲突对立,从此刻、从我做起。不是去制造冲突对立、积累怨恨,再设法调解。)

有德的人……给予而不索取;无德的人……强调索取而不给予。



搜狗截图17年08月22日1039_4.png

天地父母赐福

“天道”没有偏私、没有偏爱(平等爱护所有人类、所有种族),但常常降福于心地善良的人。(因心地善良的人,其心灵频率与道相近,易起共鸣共振而感受天地父母赐福。)



【智慧分享】

《道德经大全深意》



一个真正有品德的人,是“宁人负我,我不负人”。比较欠缺品德的人,是宁愿去欠别人,不愿意别人欠他。别人只要有欠他,他都记得很牢,随时要向人讨。如果他欠别人的钱,没多久就忘记了。



这里讲的都是心境的问题,怎样把那些不如意之事消化掉。



天地是没有偏爱、没有私心的。就像太阳,平等地照耀地球上所有的众生。



善人,就是体会到天地对生命的重要,有知恩、感恩、报恩之心,展现出无我无私精神的人。



当你的心很开放的时候,会感受到整个天地的大爱,就像躺在父母亲的怀抱中安详、自在,身心柔软接受整个法界的充电,整个生命的品质会提升。“充电”就是 “常与善人”。



所以,不是天地虐待你,是因为你的心没有打开,没有去看到天地无我无私的特性。

















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





延展阅读内容





影视|孔子与老子论道,解密千古智慧



观《老子传奇》,悟《道德经》妙解之妙





<点击以上标题,即可查看阅读>

















第八十章

一村一天堂







《道德经》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白话解释>



理想的社会结构制度是:尽量推广 “自给自足的社区”(小自治区)的理念……土地范围不必很大、人口不用多。也就是一个村庄或一个镇,就是一个天堂。

一寸一天堂.png



大道推广开来后,人心就会渐渐纯朴憨厚、善良。所以即使有武器,也不会动用。(因体悟到……我们都是同根同源的兄弟姊妹,我们是生命共同体。)

让百姓珍爱、重视自己的生命,人人安心自在,不必到处迁徙。在村里基本民生必需品大部分都能自给自足,所以虽有舟车,也不必搭乘。虽有武器装备,也都不必陈列使用。引领百姓,回归远古以结绳记事的纯朴状态。

小自治区很容易治理的很好,所以百姓都能吃到甘美的食物,穿着美丽的衣服,人人都有安定的居所,也有欢天喜庆的文化、民俗。





载歌载舞.png



如能落实一村一天堂的理念,人人物质生活充沛、精神生活富裕,社会自然很安定。所以邻村可相望,鸡鸣犬吠之声可互相听得见,但因生活安定、富裕、不缺什么,所以可以来到终其一生都可以不必到隔壁村庄求助什么。(这是零污染、零废物的生活方式。看似不切实际,但这是真正落实节能减碳,让地球常保绿水青山、永续昌荣的优质生活方式。)







【智慧分享】

《道德经大全深意》



这一章也是《道德经》整个从头到尾所贯穿出来的重点,就是要来到返朴归真。至人只是常、常里识真人。这是心灵品质层次非常高的世界。老子所讲的这些,都是回到心灵很纯朴、很原始、很纯真的那种真人的世界,大家不要从表面文字来解读它。













甘食美服  安居乐俗















第八十一章

分享越多 生命越富有







《道德经》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



<白话解释>



真实的语言、逆耳忠言,听起来不华美、不悦耳。华丽的言词、悦耳之语,往往不真实。

善良的人,不会喜好争辩;喜好争辩的人,往往是不善良的人。

真正明白道、明白生命实相的人,不会炫耀自己学识渊博;喜欢炫耀自己学识渊博、能博古通今的人,表示对道不知,还不明白真理实相的人。







有道的圣人,没有私心,从不为己屯积名利、财富。因心灵富有,一无所缺,所以其人生都用来为天下百姓服务。正因为不自私为己,所以天下百姓回馈的反而越多。有道之人的财物资源都用来与普天下苍生分享,天下百姓回馈的又更多。(这是很奥妙的真理,越无我无私的奉献付出,生命反而越富有。)





成熟的果实.jpg



“天道”的运转法则:无我无私、善利万物而不害。有道圣人与道相似:默默作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且与世无争。


温馨提示如有转载或引用以上内容之必要,敬请将本文链接作为出处标注,谢谢合作!

已有 0/795 人参与

发表评论:

欢迎关注戒色网,请长按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qq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