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下士闻道大笑之
《道德经》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德」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道德经
<白话解释>
道
上等根性(心灵品质)的人一听闻到道,就会马上效法勤奋力行。
中等根性的人,听闻到道,不会排斥,但也不会珍惜,可有可无。
下等根性的人,听闻到道,不但不会珍惜,反而加以嘲笑批判。(如果下等根器的人不嘲笑道,那就表示这个道也没什么玄妙了)
烟花
所以古之明道者,对悟道行道之人做以下形容:真正明道的人,与世无争,看起来好像愚昧的人。精进修道的人,不断放下各种执着抓取,其人看起来好像逐渐在退步。真正在行道的人,是返璞归真的人,看起来与世俗人没有两样。
孔子
上等德行的人,没有任何傲慢,总是虚怀若谷。心地洁白如太阳的人,还是会遭受许多辱骂。具有广大德行的人,看起来好像还有很多不完美。明道建德的人,外表看起来没那么积极,好像很偷懒。实际在行道立德的人,因不拘泥一法,看起来好像善变一样。
心量广大的人,其心无边无际,没有界限。对国家、对人类有真正伟大贡献的栋梁之材,通常都要历经较长岁月的磨炼。能唤醒世人的伟大声音,在这世界很稀有。极广大的宇宙本体……“空无”,无形、无相。真正在养育众生的“伟大的道”……是默默无闻的被世人踩在脚底下。真正得道之人,不会自我炫耀“我是得道之人”。得道之人与道一样……只是无我无私、无条件、无所求,默默地奉献付出、成就众生。
【智慧分享】
《道德经大全深意》
这一章很深,大家要慢慢去体会。众生每天都踩在大自然身上,却很少去感恩,不知道“道”的存在。所以,就不断去崇拜那些大师、偶像。大自然不会做广告,也不会要怎么样才能够得到众生的肯定,赢得掌声,就只是默默地、傻傻地做。养育着一切众生分秒没有离开过。如果你还很努力、拘谨地在那里苦修要得“道”,绷得很紧,表示你还不知道“道”是什么。真正体会到“道”的人都是看到整个大自然所展现出来的特征,我慢很快消失,来到《心经》所讲的“无所得,无所失;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的世界。
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
中国国学中心(组图)
<已完工,将于2017年国庆节前后对外开放>
第四十二章
现代创世纪
《道德经》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道德经
<白话解释>
现象界一切万物是怎么来的呢?
道衍化万物
道(宇宙本体˙空无)……蕴藏无穷的巨大能量,从空无里面会迅速冒出微细的粒子,不管多么微细的粒子,都是阴阳粒子同时出现(科学界最新“无的物理”已能证明)。
由微细的粒子组成原子、分子→形成巨大的星云,银河系、太阳系也渐渐蕴育出来。(都是由道演化出来)
幼苗
有“太阳˙地球˙虚空”此三者的化育……
地球上的植物、动物、万物就逐渐诞生出来。
万物都是阴阳(雌、雄)同时出现,而且万物本身又都含有阴阳属性。(男女本身都具有阳脉与阴脉;体内的“气”属阳,“血”属阴。)不管阳性、阴性,都需要道的无形的能量……炁……来充满全身,生命才能存活,才能和谐运作。
幼苗
宇宙的运转法则……维持动态的平衡。万物透过相生相克,以维持动态平衡与和谐。所以若单一元素(物种)太过强盛,大自然就会有能相克的物种出现来削减之,以维持平衡。若单一元素太虚弱,大自然就会有一股力量来助益之,以达动态平衡。
“宇宙的真理实相、宇宙的运转法则”,
凡是悟道、明道之人都会教导世人明白。
我同样将我所悟之道,教予世人明白。
小树分割线
凡是自恃己强、傲慢、横行霸道的人,将不得好死。
逆天之道而为,就会自讨苦吃、自招灾祸。
我将协助人类明白道、明白宇宙亘古不变的运转法则,以助顺天之道而为。
【智慧分享】
《道德经大全深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很简短的一句话,告诉我们现代创世纪、整个宇宙生成的过程,包括我们的生命怎么来的过程。
这是地球上最深的问题、最深的学问,也是所有人类最终一定想要彻底了解的大问题。透过信仰是因为引导的人不知道实相,所以才用信仰来解决。老子很清楚地看到实相,所以他跟我们讲要去认出实相就好,因为真理不需要你信,只需要你了解。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6分钟带你遨游人类已知的宇宙
第四十三章
柔软胜刚强 无为胜有为
《道德经》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道德经
<白话解释>
天下最柔的东西,能驾驭天下最坚硬的东西。
密度再高、再坚硬的东西,“空无”都能贯穿,都能驾驭。
undefined
undefined
(所有物质,包括最坚硬的钻石,其分子、原子里面都有巨大的空间。如无“空无”的支撑,所有原子、分子都不存在。也就是:若无“空无”的贯穿、支撑,所有物质都无法存在。)
从道的“空无”所起的妙用与重要,让我体悟到“空掉自我、不要用自我去妄作非为”的好处。
18.png
大自然(道)就是没有文字的“无字天书”,大自然不是用语言、文字在说教,而是以身作则在示现。大自然(道)呈现无我无私、无为又能无不为的启示,很少人能读懂,很少人能领悟出。
(注:要学会读懂无字天书……大地风云经˙大自然的启示。以大自然为师……见贤思齐。)
【智慧分享】
《道德经大全深意》
这一章是在告诉我们宇宙最大的力量是柔的力量,是慈悲大爱的力量。你要真正富有,过幸福的人生。老子告诉我们秘诀—学到无争,学到“柔”!
你要真的了解到“柔”发挥功效时力量是巨大的,你自然就会柔下来。否则你会透过修养的功夫把自己修得表面没有火气,但里面就像火山在酝酿,所以要用你的心灵去学、去体悟,越深入去吟咏,你越了解“至柔”就会越跟它浸泡、合而为一。进一步你会把那个特征、特性应用出来。
不言之教 无为之益
以大自然为师 读懂无字天书
提升生命品质 开启高等智慧
第四十四章
追逐名利丧生命
《道德经》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
<白话解释>
虚名与生命,
哪一种比较重要?
生命与身外的金银财宝,
哪一种比较珍贵?
为得到名利而丧失生命,
值得吗?
为了得到更多心中的执爱,
就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人若贪得无厌,
就会失去更多,甚至丧命。
能知足的人,不会受到侮辱。
能知进退的人,不会冲向灾祸。
知足常乐,其生命与阴德都可长保。
【智慧分享】
《道德经大全深意》
老子希望我们要有智慧眼,不然的话你会被世间的名利使弄一生,到后面你的生命成为名跟利的奴隶。老子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要注重的重点,你要仔细去分清出来。
如果我们没有静下来去体会生命中的轻重、本末,就容易迷惑而去追逐身外的东西。如果社会价值观、生命价值观被误导之后,去追求物质享受,会把最珍贵的良心逐渐沦丧掉。
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
第四十五章
欣赏完整之美
《道德经》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道德经
<白话解释>
伟大的道(大自然)看起来好像有许多缺点,但大自然的创造力却无穷,而且零废物、零污染。宇宙本体“空无”,看起来像是空虚无物,但内藏无穷尽的巨大能量,而且妙用无穷。(一般世俗人大多只从肤浅的表相或片断看后就下论断,所以不容易看懂道的玄妙。)
悟道行道之人,有良心,其心正直,但不与人争强斗胜,所以看起来像似柔弱曲屈的人。
明道之人,是充满巧妙创造力的人,但因不用世俗那套技巧,所以易让人觉得很笨拙。行道之人,是拥有高等智慧的人,不会与世人争辩什么,所以看起来像个木讷的人。冷静才能让躁动平息下来,清凉能让热烫冷却下来。(浮躁、冲动,易成为境界的奴隶。)
心灵清净、身心宁静的人,自然流露一股凛然正气,可为天下模范。(能净化人心)
【智慧分享】
《道德经大全深意》
这章第一段是在描述“道”的特征,第二段是在描述体悟“道”的人所展现出来的德行。“道”就是天地父母,如果你在人相、我相上绕的话,你看不到“道”,你也体会不到她的特征特性,你就没办法来到以大自然为师。所以要慢慢去观察、去体会。你体悟到“道”的特征、特性之后而效法,你就会整个脱胎换骨,展现出无我无私的品质。
大成若缺 大盈若冲
清净
敬善媛 - 道德经
第四十六章
迷→一无所有 悟→一无所缺
《道德经》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道德经
<白话解释>
搜狗截图17年06月26日1539_3.png走马以粪
如果把“道是什么?道与我们生命有何密切关系?”的真理实相,透过教育而全面推广开来,世人就会了解我们都是同根同源的兄弟姊妹,我们都是生命共同体,自然会以爱己之心普爱一切世人。
这个世界就不会有战争,所以那些战马不必上战场,就可以用来耕田。(天下有道 → 普世和平。)
搜狗截图17年06月26日1521_2.png
生于荒野
如果对于道的认知教育没有推广开来,世人对于生命实相(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就会错误,导致不断地互相攻击、廝杀。
国与国的冲突对立、战乱就会不停,所以母马也要被逼上战场,在战场荒郊生小马。(天下无道 → 世界混乱。)
小树分割线
大至国家,小至个人,为什么会招来杀身灭亡之祸?主要都是因为“不知足”。贪得无厌、一直要侵略他人,必然会招来不好的报应。
真正体道悟道的人,就会找到生命中最珍贵的道,了解生命实相后,自然安心、自在,处处知足,时时刻刻都知足。那种与道合一的幸福快乐是无处不在,常常都是自然地、由衷地感恩与知足。
小马奔跑分割线
【智慧分享】
《道德经大全深意》
《永嘉大师证道歌》里有一句话:“觅即知君尚未得”。如果你还在那里寻寻觅觅,表示你还没有真正找到“道”,还没有真正悟道。你想装出没有在寻觅是装不出来的。因为不管你再怎么压抑,你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会在一举手、一投足、一扬眉间暴露出来。
所以,唯有当你真正找到之后,你才会来到真的大安心、大自在。你真正的体道、悟道、行道,来到无为、无修、无证的世界,真正体会到本来就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天地没有亏待你,本来具足,你跟一切众生是完全平等。才会是真正的知足—“知足之足,常足矣”。是不是真正的知足,就是这里所讲的深义。
知足之足 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万物静观皆自得 莫向心外求
《道德经》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道德经
<白话解释>
大自然、现象界的一切
(大地、流水、太阳、空气、山河大地、日月星辰……)
都是道的显相、道的化身。
如明白道是无所不在,
则不必出远门就能知天下大道。
不开门窗也能见到“天道”,
因为道无所不在。
我们每天每个当下,
都浸泡在道里面;
如同鱼,浸泡在大海里面。
(孔子也说过:道……从来没有片刻离开过我们。)
四叶草旋转动态分割线
如果觉得……要出远门、要上山下海到处去找、到处去修,才能找到道。
有此观念的人,表示他不知道是什么,不知道就在眼前遍一切处。
所以跑越远要去找道,表示他对真正的道所知越少。(如同海中鱼,很辛苦的到处去找“大海”。)
所以有道的圣人,
不必远行就能知到道;
不必到处去观察、考察,
就能明白道在哪里、道的特征特性。
不必努力修道,就能与道合一、得到道。
(注:每个人本来就浸泡在道里面,所以不是向外找、不是努力修之后才有道。而是明或不明、有没有觉悟到的问题。“空气”也是道,我们从未出生到现在,有片刻离开过空气吗?)
绿衣少女篱笆分割线
【智慧分享】
《道德经大全深意》
在不知道“道”是什么的时候,就会透过很多方法然后一直去找。你越向外去找,你就是越往下,你离这个“道”就越远。但是不管多么远,事实上,你没有离开“道”,只是你心灵认知的问题。
你越努力向心外去找,表示你越不知“道”是什么。这就好比你在大海之中开凿运河,而且凿得很高兴、很认真、很有成就。结果,你把海水都污染了,让很多的鱼都跌下去。
慢慢的,当有一天你体会到,哇!原来“道”本来就是这样。我再怎么去改变大自然都是徒劳的。只是把那边的海水舀到这边来;把这边的空气透过电风扇吹到那边而已。当你发现到原来自己是庸人自扰之,聪明反被聪明误,你会发现自己以前真的就像个笨蛋。当心灵醒过来,才会来到“不为而成”—无为的世界。
不出户 知天下
老子说 TV版(全50集)_您可以上网查询学习
第四十八章
为道达空起妙用
《道德经》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有其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经
<白话解释>
世人努力求学、学习、修行,会让一个人觉得日有所长、收获日增,有更多成就感。也容易让人增长傲慢、自负,强化自我意识。
搜狗截图17年07月01日0832_1.png
为道日损
反观照见错误的认知,一 一的去除掉、净化掉。
真正的学道、修行的过程却是“日渐减损”。把我们错误的认知、观念、心态、行为,加以反观照见,一一的去除掉、净化掉。(就是那些错误的知见、观念、心态,障碍自己 →不识道、找不到道。)
如实面对自己的痛苦与不安,再深入反观、净化,找出最深层错误的观念、知见,一一加以净化掉。有一天会“觉醒过来”!体悟到“无为”的世界……原来道不是透过有所为的努力修行修出来,而是“不需作为”道自现,因为道本来就遍一切处存在。
母亲节
明道之人,体悟到“无为”的深意,体悟到一切生命的神圣……自我(小我)意识彻底消溶,当下与道合一、安心自在。从此一个崭新的生命、神圣的生命诞生出来。从此自然无我无私的奉献、服务与回馈。
要摄化天下百姓,必须体悟到“道本具足一切·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道理,才能正确引导百姓返璞归真、安心自在。如不知“道本具足一切”,就会用自我的观念知见去引领百姓,形成越帮越忙、越做越乱,无法安天下民心。
【智慧分享】
《道德经大全深意》
四十八章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这一章如果你没有真正去做,你很难真正体会到。如果你不是在做表面功夫,真正地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真的要了悟真理实相,你自然会学到真正的“道”。当体证“道”的精神特征你就会自动自发地把错误的观念、知见不断地净化、放下。你只要有自我、有自私,做也错,不做也错;如果能够来到无我无私,你做也对,不做也对。因为都是从慈悲智慧出发。
跟大家勉励的就是:你真的要体道悟道的话,你的世间思维一定要大死一番。如果你没有大死一番、没有一百八十度大扭转的话,你没办法来到“道”。如果你用过去那种知见、知识、常识来判断,你找不到智慧者,你也找不到“道”。因为老子给我们的观念,都是180度的震撼教育。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教材》
高中生将通篇学习《道德经》| 高考必考
第四十九章
慈悲大爱善待一切众生
《道德经》原文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
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
「圣人」皆孩之。
道德经
<白话解释>
有道的圣人,不会一成不变、固执的墨守成规,会看各种因缘情况而调整。把百姓放在他的心中,体恤民情、民需。
善良的人,我们善待之;不善良的人,我们也善待之。此乃真正“善”的德行。
讲信用的人,我们信任之;不讲信用的人,我们也信任之。此乃真正“信”的德行。
(不善、不讲信用之人,各有其因缘,我们了解、包容,让他们有机会可以改过向善。
有道的圣人,是憨厚老实、有广大包容心的人,以慈悲大爱之心善待天下百姓。所以自然得到百姓的景仰与爱戴。有道的圣人,也如同天地父母一样,把天下百姓皆视同家人、子女般的爱护。
【智慧分享】
《道德经大全深意》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别人对我好,我一定对别人好。你没有对我好,我还是一样对你好。就算有人对我不好,攻击、批评、批判,我一样没有任何嗔心,慈悲善待—切众生。一般人是这样:如果别人对我们好,我们通常都会对别人好。如果别人对我们不好,往往会以牙还牙—你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付你,甚至还会加利息给对方,但是这样,你的生命、人生就是随着境界在转,成为境界的奴隶!一个人有没有领导的风格、胸襟,有没有肚量,你的人生是成功或是失败,这个是蛮重要的关键。“道”的活用就在这里,要真的去做!
以百姓心为心
推荐文章:
习近平: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习近平引用《道德经》古典名句
第五十章
仁者无敌
《道德经》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道德经
<白话解释>
从出生到死亡,过完人的一生。
人的一生,可概分三种。三分之一的人,活得很幸福快乐,有活出生命的意义。有三分之一的人,人生过得很迷茫,生命如同行尸走肉,身体虽能移动,其心却已死亡。也有三分之一的人,整天一直的忙碌劳动,总有忙不完的事、操不完的心,一直操劳到死亡。为何如此?因对生命实相不了解,一直贪生怕死、千方百计要执取生命。
(明道之人由衷爱护一切生命)
明道之人,参透生死大事,爱惜自己的生命但不抓取。爱护自己的生命,也将心比心的爱护所有生命,心中没有坏人、没有敌人。 所以由衷爱护一切生命,散发慈悲大爱磁场的人,走在路上不会遇到凶猛的老虎,进入军旅,也不会被伤害。就算遇到猛兽,猛兽也不会攻击他。(动物能感受人类所散发出的是什么样的磁场。凶猛野兽如感受到此人无敌意,且是友善的,它们不会攻击人。植物、流水也有感受能力。)
(动物能感受人类所散发的磁场)
为什么能做到不被兵器猛兽所伤害?因为心中没有二元对立的观念、心中没有敌人、没有丝毫伤害之心,只有慈悲大爱之心,所以自然处在没有死亡威胁的世界。
【智慧分享】
《道德经大全深意》
一个体道、悟道的人是超越所有的二元对立,超越所有的宗派、宗教。事实上,真理的存在也一定是超越所有的宗派、宗教的。太阳不会因为你是某个宗、某个派就对你特别好,大地、流水、空气,都是平等善待一切众生。而真正一个体道、悟道的人,他一定是来到超越二元对立的世界,溶入一体的世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