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心灵戒色网,这里是一个充满高频率的网站
  • 首页
  • 连接宇宙
  • 《道德经》原文妙解-第31~40章(精准传递老子智慧而又平实易懂的译本)

作者:戒色网2017-9-1 12:23分类: 连接宇宙

老子《道德经》



第三十一章

(战争所杀皆己亲人)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经文妙解







 

 

强大兵力、拥有精密尖端武器,这些对全人类而言是属不祥之器,不是好现象。大自然与百姓都是不喜欢战争的;所以有道德的国君,不会用武力去解决纷争。



 

有道的君子,安居时以左方为贵,用兵时以右方为贵。

重兵、精密武器是属于不吉祥之类(易引起大灾难、大毁灭),不是有道明君治世之宝。如果万不得已要用到军队武器,也只是点到为止就好。

 



(战争所杀皆己亲人)



 

 战胜了也不要歌功颂德;如果战胜而大加赞美、歌功颂德,表示那是喜欢杀人的暴君。喜欢杀人的暴君,无法统治世界、无法得到天下。(勉强得到,也会很快被推翻。)



吉事以左为上,凶事以右为上。能运筹帷幄的军师居左方(能运筹帷幄得宜,可不战而胜);要带兵打仗的武将居右侧,这是把打仗用兵视同丧礼处置。



战争会杀死很多人,面对那些被杀死的人,要以悲哀之心来吊祭。战胜了,要以办丧礼之心来吊祭所有因战争而死亡的人。





 (我们都是一家人)



 

智慧分享

 

我们可以看出那些真正的智慧者,是来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们那种悲悯之心,希望众生真的不要在那里互相残杀,因为你伤害别人、杀害别人是杀你自己啊!所以,要来到真的大慈大悲悯众生。 

 



 

老子《道德经》



第三十二章

(顺天之道 风调雨顺)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经文妙解







 

道演化一切万有,但不居功、不争名,所以就像个无名小卒,很朴素、也像个仆人。虽然像个默默无闻的小卒,但天下没有任何人能赢过道而让道称臣。



国家高层领导人若能守住道的特征特性,且以身作则行道,百姓会起而效法,世风日渐改善,脱序的社会自然逐渐恢复秩序。世风祥和,万物被尊重与爱护,自然自动各归其位。所以天地相合、风调雨顺,适当时机自然会普降甘露、滋养万物。世人不需命令,也不需特意祈求,只要民心祥和,天地自然呈现风调雨顺。(风调雨顺→自然五谷丰收、国泰民安。)



脚踏实地默默地耕耘奋斗,有一天会功成名就。当名气渐大的时候,要懂得知止、内敛、和光同尘,学习“道……无名朴”的德行,如能知止内敛,就可避免招来灾祸。



我们要学习道的特征特性……善利万物而不争;如同川谷与江海……虚心、处下,百川自然汇归;又将所汇归资源→普施天下、润物无声。



智慧分享



如果你看不到“道”展现出来的是仆人的特征、特性,你找不到真正的“道”,你也找不到真正的“上帝”、 “天主”!你以为她是在某个阶段才现身出来;你以为要在很高、很远的地方才有;但老子看到的是“道“无所不在,而且她常常是处在很卑微的地方来为你服务,而不是高高在上。



唯有你把过去不正确的认知矫正过来之后,你才会在每个当下去找、去体会“道”。如果你体会不到,就要自我膨胀、自我宣传、自我夸大。但这跟“道”的特征、特性是不相符的。





 



老子《道德经》



第三十三章

(真正的富有与长寿)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经文妙解









 

能了知别人的人,称为智者;

能认知自己的人,称为明眼人。

  



 

能赢别人的人,是有力的人;

能战胜自我的人,才堪称为是真正的强者。



 

能真正知足的人,才是世界上真正富有的人。

(真正的富有……不是因为拥有很多,而是需要的很少。)



 

能勤行、坚持不懈的人,是有毅志的人。

为人处事不离道、凭着良心勤行道,自然与道长久共存。行道、行善、广积阴德的人,肉体死后其阴德与智慧恒存,故其生命不会死亡,与天地共存。

小树分割线

智慧分享



一个人要算别人的命很简单,但要算自己的命没有那么简单;要看到别人的脸黑眼睛睁开很容易就可以看到,但是要看到自己的脸黑不容易。整个的心灵成长之路,就是返回来观看自己!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因为“自我”很狡猾、很厉害,要战胜自己不容易啊!一个大将军战胜千军万马容易,但是解脱之路非将相所能为,这不是用千军万马能够换来的。



任何的法王,任何修行再怎么厉害的宗教师,都没办法让你的“自我”破除。唯有以大自然为师,看到这整个大自然的实相,借助整个大自然的力量,那个“自我”才会真的消失、才会溶入“无我”的世界里面,从自私自利成长到无我无私。





 

老子《道德经》



第三十四章

(道养万物而不为主)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

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经文妙解









 



道实在极广大、极广大,无边无际。道虽极广大,但又无处不在,就在我们左右。(我们都浸泡在道里面,像鱼泡在大海里面。)

蝴蝶分动态分割线

一切万物都要依靠道才能生存生长,而道养育万物,从不辞辛劳,功成也不居功、不占为己有。道长养万物,但不掌控、不主宰万物。

道所呈现……没有欲贪、不争名夺利,只是默默化育万物,就像个无名小卒。然而万物却都由道所化育,又回归于道,而道却没有傲慢之心、没有主宰欲。此种德行实在太伟大了。



蝴蝶分动态分割线

道实际流露出伟大的德行,但却不自以为伟大、没有丝毫傲慢之心,如此更呈现出道是多么的浩瀚伟大。



小孩与狗童真分隔线



 

智慧分享



 

这一章太重要了,它是在告诉我们“道”跟我们每个人生命的密切关系。每一句都要慢慢地去消化、去深入体会。老子协助大家去看实相:我们每个人都浸泡在“道”里面,都浸泡在天地父母里面。



所有人类最高的理想、所有宗教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找到生命的源头,跟生命的这个源头来连接。也就是要了悟生从哪里来,了悟生死大事。所以这是所有人类最深的问题,也是所有宗教最终的目的。只是有的他不清楚了解,透过信仰的话,就会有很多的问题产生。



你要深刻地去体会孔子所讲的“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要从现象界的一切,从日常生活历缘对境的每一刻、每一个当下去具体地体会出道是什么,道跟我们密切的关系。



海中的鱼浸泡在海里面,如果没有海水,鱼就不可能存活。鱼一样有它的父母亲,但是鱼的父母亲跟鱼都浸泡在海水里,都需要海水的养育。所以大家要清楚地了解,生育我们、养育我们的父母,包括我们的所有祖先,也全部都需要“道”的养育。这一点先认清楚,才会知道“道”对我们生命有多么的重要。如果你向心外去找、向他方世界去找,就像海水里面的鱼在找大海!





 



 

老子《道德经》



第三十五章

(淡中悟真道 常里识真人)



 

执大象(道),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经文妙解







 

 

deeae.jpg

▲ 安心、自在、喜悦



悟道行道的人,心中超越所有二元对立,以慈悲大爱之心善待一切众生,不伤害任何人,所以不管走到哪里,都安心自在、平安吉祥。



能执守“大道”、顺天之道而为的人,可以行遍天下无障碍。因为悟道行道的人,心中超越所有二元对立,以慈悲大爱之心善待一切众生,不伤害任何人,所以不管走到哪里,都安心自在、平安吉祥。



有道之人内心的安心、自在、喜悦,不是世间的荣华富贵权势所能换得的。所以世间的名利荣华富贵,对有道之人而言……如浮云.。



道最深奥、也最浅显,要和世俗人介绍道是什么,一般人都会觉得“这个太平凡、太平淡了,没什么神奇、没什么值得深入去探讨”。



但道未显相的“空无”(宇宙本体)是很玄妙的,用肉眼看不到、用耳朵听不到。虽然看不到、听不到、抓不到,但空无里面巨大的能量是让我们用也用不完的。真的是妙用无穷。



分割线

 

智慧分享



如果你把自己用界线、框框框住,那你就是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小小的范围里。当你超过那个小小范围,你就不自在了。你真的要解脱自在,就是要体会到大自然那种没有界线、没有宗派、种族、国家之分。你能够执守大道,“天下往”,那你就可以畅行天下、畅游天下啦!如果你把自己用界线、框框框住,那你就是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小小的范围里。当你超过那个小小范围,你就不自在了。你真的要解脱自在,就是要体会到大自然那种没有界线、没有宗派、种族、国家之分。你能够执守大道,“天下往”,那你就可以畅行天下、畅游天下啦!





 

老子《道德经》



第三十六章

(洞烛先机 明察秋毫)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经文妙解











 



 



 



 



 



 

世俗人大多有强烈欲贪,社会各种诈骗案,都是利用人性的欲贪而得逞。 



 



比如:



想要收缩一个人的权势,表面上会给更多的名利来诱惑。



想要削弱你的实力,会给你许多好处、诱惑,让你感觉好像渐强大。 



想要让你颓废,就不断夸赞你,不断灌兴奋剂、迷魂汤,让你得意忘形。



想要夺走你的财宝,就设法给你甜头,诱你上钩。



  



你要看透世俗人是怎样在勾心斗角、设计陷害,为了争名夺利而不择手段。如此才可称为明眼人……不害人,也不会被害。



“柔能克刚”的道理很深,要好好去参悟。



鱼不可脱离深渊,鱼若脱离深渊,就易有生命危险。国家的利器,不可炫耀,国家的栋梁人才,也不可炫耀露锋芒。



智慧分享



 

不要误以为这一章老子是在教你权谋之术。事实上老子对人心看得很深,他是在告诉你世间的实相、百态,老子实在是吃过很多苦,而且是撞得头破血流。他把这些心路历程告诉我们,希望能够避免重蹈覆辙啊!



老子不是在告诉你怎样去权谋、去斗智,而是说别人这样老谋深算的话,你在很微细的地方能够明了、明觉、明察,也就是说你能够明察秋毫,洞烛先机。你被名利熏了头的时候,别人一步一步引你入钩,你只是尝到甜头,但看不到背后的危机所在。



有一句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般众生他对你好的背后,大部分都会有一些不单纯的动机,有他的“要”。你能够看得到,才不会被勾引走。包括你自己也要静下来反省,你对太太好,或是对先生好,请问背后有没有目的?你能不能真正做到无条件、无所求呢?真正的解脱者是无条件、无所求地善待一切众生。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往这方面去做!





 

老子《道德经》



第三十七章

(无为又能无不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经文妙解









“大道”是顺其自然,不妄作非为;但大自然的化育,没有哪一样不是道所化育。



国家高层领导人若能学道、守道、行道,则政风清廉、上行下效、世风祥和,万物各归其位、自然化育、自然风调雨顺。





(五谷丰收)

如世风演化到人为造作过多、风气败坏,我会主张效法道的特征特性……“无名·朴”来促进社会安定,协助百姓淡薄各种欲贪→返璞归真。

政府施政如能不长养众生欲贪,世风、民心就会渐渐安静下来,社会自然安定。



 

智慧分享

 

 



 



 

 

 

无为在《道德经》里面是非常深的部分,一般人真的不太容易了解,很多人误解变成消极、悲观、逃避,为他的懒惰、懈怠、消极找很好的借口:“老子讲无为嘛,什么都不用做啊。”一个人如果能够来到真正“无为”的境界,是要来到接近于“道”,更进一步就是与“道”合一。能够“无为”,你才会真正“无不为”。有自我就会有自私。自我、自私,就会要展现“我很行、我很厉害,我要透过很多的作为来证明我的存在、我的重要”。只要有“自我”,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很难来到“无为”的境界。所以“无为”讲的是来到非常高的心灵品质—无我无私。





 



 



老子《道德经》



第三十八章

(道→德→仁→义→礼→智→法)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经文妙解











上等德行的人,不炫耀、不张扬自己有德。积阴德的人,才是真正有德的人。

下等德行的人,不忘宣扬自己有多大功德,有居功之心则无功,所以不会留下阴德。

上德之人,不会胡作非为,只是默默做许多利国利民之事,从不居功、不炫耀、无我无私、无所求。

下德之人口说无为、无我,却常用自我去运作,且会炫耀自己做了多少事。

心灵品质是上等仁的人,他会用自我去承担、做很多事,但不居功、不炫耀、没有傲慢之心。

很讲义气的人,他会努力积极去承担、做很多事,但会炫耀自己多能、多行、多棒。

很讲礼节、礼尚往来的人,他会积极做很多事,但如觉对方没平等对待、没礼尚往来,则会认为对方是不懂礼节的人,进而采取不友善的态度……把对方赶走。

心灵品质层次如下:保有源自道的清净心灵品质,这是宇宙最高级的心灵品质。失去了道,而后降为“德”的层次。失去了德,而后降为“仁”的层次。失去了仁,再降到讲“义”的层次。失去了义,才降到讲“礼”的层次。

人类的心灵品质下降到处处讲礼节、讲礼尚往来,表示社会的忠诚信用(由内而发)已经很薄弱了,表示社会已开始混乱了。

(注:高等心灵的人……自然由内而发的自觉、自我约束,不必外来的规范;心灵层次降低后,失去自我约束能力,才需外在的礼仪、礼节来规范。再降低的心灵,具有野性,需要硬性的法律条文来规范。学习《道德经》就是要回复到人人本自具足的神圣心灵……道的心灵品质。)

很多人羡慕的“神通、特异功能”,对于道而言,那只是支流末节、雕虫小技,而且很容易让一个人不断膨胀自我,在不知不觉中种下许多将来会导致失败、痛苦的种子。

所以有胆识的大丈夫,不会随世俗人的价值观去追逐名利权势、特异功能;而会把生命的重心放在“体道·悟道·行道→与道合一”,如此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心、快乐、幸福、自在。

要了解什么才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核心,什么是支流末节。不要舍本逐末、枉过一生。



智慧分享



真的来到道的层面,一定要体悟到无我、做到无我。孔子比较着重在有为法,包括讲究君、臣,忠、孝,这是属于德、仁、义方面,老子是着重在道、德这两个方面。所以,失去“道”,才会退到“德”;失去“德”,才会来到“仁”;失去“仁”,才会来到“义”;失去“义”,才会来到“礼”;失去“礼”,才来到“智”。这个“智”,就是社会的世智辩聪,世间的耍小聪明,IQ高,未必EQ就高。所以,世智辩聪方面越厉害的话,法律条文就要规定得越详细。



你对你的子女如果处处都不放心,都规范得很严:“这个可以,那个不可以;这个怎么样,那个不怎么样”。然后他做什么事情,你都要去指挥,都给他一个框框的话,小孩子的智慧不容易成熟。你要给小孩子相当大的空间,用爱心来协助他成长,但不是抓住他、不是掌控他。让他的智慧开发来到道、德的层面。





 



老子《道德经》



第三十九章

(顺天道 国泰民安 背天道 灾害不断)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侯以为称。)故致誉无誉,不欲琭琭为玉,珞珞如石。





经文妙解









古人强调得 “一”(得道)到底有多重要呢?



天有道就会清明、无天灾;地有道就会安宁;神有道就会很灵;山谷有道,就会水源充沛;万物有道的滋养,才会生生不息。君王有道,自然凭良心以正天下。这些都是因为有道,一切才能存在。





如果失去了“一”(失去了道),会有什么后果?

天无法清明、恐会崩裂(太阳系磁场混乱);大地无道就不得安宁,将会有许多灾难发生。神无道则不灵,起不了作用;山谷无道,水源将枯竭。万物若无道的滋养,万物无法生长,将渐毁灭;君王无道则易成为暴君而遭推翻。 



 

世人认为的高贵,都是以被忽略、被瞧不起的道为根本。高楼大厦是以被踩在脚下的大地为根基。(地球、山河大地也都是道的化身、显相。没有道的支撑化育,一切无法成立。道就在我们脚底下,默默支撑、化育一切。)所以,君王用“孤、寡、不榖”……处下谦卑的名称来自称。这都是效法道处下谦卑的精神为根本来为百姓服务,不是吗?



这不难理解,世人所厌恶的“孤、寡、不榖”的名称,君王却用那些不好听的名称来自称了。



本应得到最高的称誉,但因无人认出,所以无人称誉夸赞。道演化一切万物、滋养一切众生。我们生命能存活都是道在养育,本来是最值得我们夸赞、称誉、感恩的道,却是如此默默无闻,少人认出,极少人去称誉、赞颂。



悟道·明道之人,效法道的特征特性,不会要去争名夺利、不会要去抢风头;虽处下,但也没有丝毫自卑之心。





 



 

智慧分享



我们要了解:宇宙的本体、道只有一个,天地的道理就一个。最奥妙的真理都呈现在大家的眼前,只在于我们有没有去看到。当你真的看到真理实相之后,你就会发现,原来以前认为千差万别原来就是一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的心虽然差异这么多,但事实上本心、本性都相同。



古今中外的大智慧者,没有人会去改变大自然的法则。他是看到宇宙的浩瀚、伟大,了解天地的运转之道。然后所作所为是顺天之道而行。就像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的老子。他们看到那个自我真的是多余的,而且那个自我很多都是颠倒梦想、自讨苦吃,不但自讨苦吃,还会带给别人很多的痛苦!所以当了解“道”是什么之后,很自然地就会放下那个颠倒梦想的小我,所作所为自然地顺天之道而行,利人利己、无为无不为。



我们现在要关心全球的问题。希望大家不要只是在那里计较个人得到什么、失去什么,或是总是用自我去界定,在那里不断地挑拨各种是非。放下这些层次提升上来,让我们真的心灵净化、开启高等智慧、关心全人类的大问题,你才会对比出我们的观念、知见有哪些是错误的。要迈向高等心灵、要学习“道”,才会体会到我们是“背天之道”还是“顺天之道”。





  



老子《道德经》



第四十章

(万物源自“空、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经文妙解









道是透过正反两极、一阴一阳的互动而创造一切万有。(再细微的粒子,都是阴阳共存)。

      柔弱的空无,才是道在起作用的部分。





      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天下万物)都是由有形有相的太阳与地球所化育(银河系也会参与)。而有形有相的银河系、太阳系、地球,都是由宇宙本体“空无”所演化而成。(科學界最新“無的物理” ,正在探討此領域)







智慧分享



 

如果你真的归零来听《道德经》,要找到“道”就很容易。如果你没有归零来听,或是以一般的观念、知见来听,就算你在深山、丛林,再躲二三十年修道,你还有得忙喔!所以,放下过去的知见,好好地归零来闻思,从新来认识“道”是什么。



 

温馨提示如有转载或引用以上内容之必要,敬请将本文链接作为出处标注,谢谢合作!

已有 0/654 人参与

发表评论:

欢迎关注戒色网,请长按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qq公众号~